蛤地_社区风貌_东莞·南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南城 > 社区风貌
蛤地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6-03-31 15:56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一、基本情况

蛤地社区位于南城街道南部,东部与国营板岭林场相连,西北部及西部分别和石鼓、白马两社区以及厚街镇接壤,南部、东南部分别与厚街镇以及水濂社区毗邻,北部和袁屋边、周溪两社区相接。总面积8平方公里。蛤地社区下辖蛤一、蛤二、蛤三、青竹笋、大进步、前屋钱、龙旺埔、立新、新农村、新板岭10个居民小组,全部讲客家方言。

二、社区历史

蛤地这个地名源于该处的中心地段有一坟墓外形似青蛙,而被称为“蛤地”,因东莞方言及客家方言称青蛙为“蛤”(ged,读阳平,音急),称坟墓为“地”(读上声)。明崇祯及清康熙《东莞县志》恩德乡第十都只录有前屋钱村名。清宣统《东莞县志》缺口司属下始见有蛤地、龙旺阜、连登、青竹笋4个村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最早是李氏族人由五华县迁居龙旺阜后再迁入青竹笋,其次是黄姓族人于同治十年(1871年)由福建迁入龙旺阜。其余各姓氏族人都在光绪年间由外地迁入,只有百余年历史。蛤地社区由多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民国23年(1934年),属第一区清平乡。民国36年(1947年)属第一区濂平乡。1949年10月东莞解放后,属第二区杨西乡。1952年12月,归属榕龙乡管辖。1953年春,榕龙乡划归第十二区(后称厚街区)管辖。1957年撤销区级建制,榕龙乡划归横岗大乡管辖。1958年3月,撤销环岗大乡,榕龙归属篁村大乡。1958年9月,归属附城人民公社,与西平一起合称榕龙营。1961年6月,属篁村人民公社,称蛤地生产大队。

1958年修筑水濂山水库时,连登、大埔、龙旺埔处于库区内受淹,全部村民搬迁,连登、大埔的新居民点称“立新村”,龙旺埔黄姓村民另建龙旺埔村,其它姓氏村民建立新居民点,称“新农村”。1966年厚街人民公社修筑坑口水库时,草塘村的210亩水田被淹没,村民迁去厚街的江山村和赤岭村。1969年,西平生产大队的小板岭村划归蛤地生产大队,称“新板岭”。

三、社区发展

2015年,社区一级总收入2825万元,比上年增加497万元,纯收入1163万元,总资产达26792万元,同比增加425万元,总负债6508万元,资产负债率约为24.29%;小组一级总收入2566万元,纯收入1423万元,总资产达14795万元,同比增加302万元,总负债2193万元,资产负债率约为14.82%。

近年来,社区先后获得“市文明社区”、“市青年文明社区”、“省卫生社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市体育先进社区”、“省体育先进社区”、“市市容环境优美社区”、“市平安社区”、“市绿色社区”、“市生态社区”、“市科普社区”、“市科普示范社区”、“省科普示范社区”、“国家科普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

联系电话:22403943传真号码:22402755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