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_政府工作报告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__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 索  引 号:007330010/2010-03431 分       类: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2010-01-18 00:00
  • 名称:2010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2010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东莞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毓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动力,认真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管理、惠民生,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7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人均生产总值56500元,增长10%。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628亿元,增长4.5%,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61元,分别增长9.1%和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95亿元,比年初增长14.3%。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底的0.3∶52.8∶46.9调整为0.3∶47.8∶51.9。东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这一年,我们千方百计保增长,实现了逆势回升。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成功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推动了稳步回升。着力帮扶企业共渡难关。实施“六个10亿元”帮扶计划,深入走访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出台已建房屋补办产权办法,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帮助企业融资,推动金融机构为1430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548亿元;推广“两仓合一”保税物流模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成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34个,东莞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有效增强了社会信心,企业经营逐步好转。全市外资企业关停外迁宗数减少24%。着力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实施五年7300亿元的投资计划,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完成市镇两级土地规划修编,出台新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加大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力度,实行领导挂钩督导和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对财政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500万元以下项目招投标权限下放镇街。开展“欢乐消费年”系列活动,实施家电下乡等八大商贸促进工程,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刺激居民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4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9.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着力鼓励出口拓展内销。出台16项出口优惠措施,协同海关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建立出口300强企业外贸快速通道,全市出口551.7亿美元,降幅比年初收窄16.1个百分点。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举办大中型展会48场,组织莞货促销活动24场,资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50场,推动企业与销售商家、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内销产值2710亿元,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加快了转型步伐。总结试点经验,出台“1+26”政策文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效推动了三大产业结构、内外源型经济结构、企业投资结构、经营模式、加工贸易企业形态优化,以及人均经济指标、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提升。以加工贸易转型优化存量。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就地不停产转型的操作办法,帮助339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为三资或民营企业。用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激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经营,全市新设立外资企业研发机构84家;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900家,增长15%。加工贸易合同电子审批实现全覆盖。以加强园区招商提升增量。依托市镇工业园区,调整引资目录,实行招商奖励,精心组织赴欧日韩、港台、广州、杭州等地招商推介。全市实际吸收外资26亿美元、内资122亿元,分别增长6%和42.4%。松山湖项目引进和投产步伐加快,工业产值、税收分别增长43%和40%;虎门港成功开辟首条国际班轮航线,获批深水泊位项目共21个,其中6个正式投产运营;东莞生态园完成土地征收83.4%,启动重点工程30项;长安新区用海申报、规划环评、港区总体规划等通过专家审查。以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质量。完善科技东莞配套政策,积极培育“两自”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9家;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25个;专利授权量增长59.6%,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参与制定修订各类标准32项。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和检测中心36个,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承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13个,获批省部院市产学研合作项目99个,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154亿元,增长1.5倍。支持科技企业融资,设立5000万元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整合出台扶持民营经济22条措施,落实排忧解难协调制度,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13.4%;内源型经济占生产总值的62.5%,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以发展第三产业强化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引进,推动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东莞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增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8家、上市公司1家,引进中外运等一批大型物流仓储项目,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动漫博览会和广东外博会,电博会、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等品牌展会的影响力稳步扩大。出台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启动首批总部企业认定工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落实节能减排严格约束。强化责任落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地、耗电分别下降3.1%和4.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9.2%和6.8%,达到省总量减排年度要求。

        ——这一年,我们加大力度扶镇村,夯实了基层基础。把镇村作为全市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市财政共支出40.9亿元,大力支持镇村建设和发展。加大经济扶持管理力度。完善财政激励政策,欠发达镇超收分成由30%提高到40%,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等帮扶政策,市财政共贴息2.2亿元,帮助欠发达镇村累计获得贷款49亿元,对285个村(社区)补助公共管理经费2.35亿元。加强镇村收支和资产监管,出台农村干部违反集体资产管理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开展重大事项审查和村级绩效审计,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款、借贷款与经济合同管理,严格控制集体开支和福利分红。32个镇街可支配收入221.5亿元,增长15.9%;村组两级净资产890.2亿元,增长3.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院一中心”等28项市属重点工程竣工,市轨道交通R2线起点站、东莞大道延长线、东莞篮球中心等38项动工。环城路全线贯通,莞深高速三期、虎岗高速顺利通车,建成镇村联网路14条、大型输变电工程17项、水利防灾减灾工程123宗。整合村级水厂16家,改造老化水管547公里,新增LNG管网163公里,整治市区内涝点11个。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调整优化生态控制线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促进生态保护。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工程32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18项,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营运。扎实推进运河综合整治,运河水质明显改善。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和污染企业监管,积极治理养殖业污染、水库污染、油气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出台“三旧”改造办法和实施细则,深入推进“五整治”,加强城管综合执法,狠抓城市“六乱”治理,进一步提升了市容环境水平。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园建设,已批10个中6个完成了主要基础设施建设,2个被认定为省级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2家。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这一年,我们多管齐下强管理,维护了安全稳定。把综治维稳作为第一责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保障了安定局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巡逻防控,整治重点区域,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突出打击“两抢一盗”、拐卖儿童等犯罪行为,开展禁毒禁赌扫黄专项行动。推进科技强警,建设视频监控联网平台,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全市在用各类视频监控点12.8万个。新建平安社区200个。全市接报违法犯罪宗数下降4.3%,刑事案件破案宗数增长60.4%。强化安全隐患整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划定了21个应急避险场所,全市所有村(社区)都成立了安全办。深入开展消防隐患、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和建筑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产品检疫检测,建成食品安全样板市场38个。强化交通安全管理,禁止摩托车在环城路以内行驶,大力查处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全市发生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4%和7.3%。强化矛盾纠纷调解。新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22个,村(社区)、企业综治工作站(室)317个。扎实开展“基层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全市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下降39.4%,群体性事件下降44%。完善企业倒闭风险预警机制,严厉打击欠薪逃匿行为,为9.3万名工人追回工资1.2亿元。

        ——这一年,我们高度重视惠民生,增进了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完成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02.8亿元。办好教育实事。以积分制方式新接受1.39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取消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非本市户籍借读生书杂费,免收金额2.3亿元。切实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待遇问题。出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学生宿舍10座,增加床位近万个。落实“六优先”政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人数排名全省第一。繁荣文体事业。实施“提升城市文明十大行动”和“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图书馆和博物馆12个、农家书屋和妇女书屋142个,免费开放了一批文化馆所。开展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举办省音乐舞蹈花会和东莞音乐剧节,启动历史人文创作工程,莞城“文化周末”活动荣获文化部创新奖,12个文艺精品获得全国全省重大奖项。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功承办举办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市第七届运动会等大型赛事20余次,莞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7项冠军,获得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团体总分第四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农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两次提高医保待遇,将大中院校学生纳入基本医保范围。增加生育医疗待遇,整合医疗和生育保险。完善低保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23800多名户籍困难残疾人提供生活专项补助和服务。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扶持社工机构建设。解决2658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建成经济适用房1454套,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定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指导意见。全面发展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事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防控甲型H1N1流感,开展职业卫生和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帮助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完成户籍劳动力资助培训和新莞人技能提升培训6.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7%。建立37个新型社区,解决人才落户难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投放城市小巴,设立学生临时专线,新增公交运力302辆、线路48条。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6.31‰。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国防人防、科普法普、外事侨务、工青妇幼、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测报、档案方志、打私等工作扎实推进。

        ——这一年,我们改进作风抓落实,提高了政府效能。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更务实高效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推动相关改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部门从37个整合为32个。以石龙、塘厦为试点推进扩权强镇,下放管理权限248项。完成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审批事项85项。恢复驻京联络处,密切与中央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弘扬务实作风。加强督查督办,推广现场办公、联合会审等工作方式,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出台法治政府建设意见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落实廉政责任,开展机关作风暗访和行业纠风行动,加强电子纪检监察系统应用,职能部门审批业务提前办结率达98.8%。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489件。厉行勤俭节约。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控制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项目投资,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市直机关行政经费缩减5.3亿元,由财政出资或政府主办的晚会、展览、庆典、论坛活动经费减少47.5%。

        ——这一年,我们落实《纲要》谋合作,促进了区域协调。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扎实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建立三市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工作协调机制、专责小组协调推进机制,召开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3次,签署框架协议文件13份,确定并积极推动近期合作的25项重点事项。扎实推进莞港台合作。加强与港台地区在帮扶企业、招商推介、内外贸易等方面的合作,成立莞港生产力促进中心,促成台湾10大产业服务机构在莞设点,创办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扎实推进双转移战略。制定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市财政投入1亿元加快建设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工业园。接收我省东西北地区近50万劳动力就业。扎实推进对口援建扶贫。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加快汶川映秀镇灾后对口援建,总投资近10亿元的33项“交钥匙”工程和25项资金补助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全市捐助台湾同胞抗灾重建1.4亿元,援助广西河池、西藏林芝等对口帮扶地区财物5742万元。

        各位代表!

        回顾一年来同舟共济的拼搏之路,我们深感成绩凝聚汗水,团结就是力量。我市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离不开上级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精诚协作,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广大投资者的信赖、坚守和勤奋经营,离不开全体市民和驻莞部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逆势前行的突围之路,我们深感信心异常可贵,坚持就是胜利。困难是常有的,也是暂时的,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推动改革发展大步向前的过程。东莞能够成就今天的城市地位,靠的就是敢为人先,务实奋进,靠的就是不畏险阻,艰苦奋斗,靠的就是坚定信念,永不言败。

        回顾一年来化危为机的进取之路,我们深感科学发展制胜,转型才有出路。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才能有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才能推动东莞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回顾一年来攻坚克难的奋斗之路,我们深感问题不容忽视,忧患才能兴市。当前东莞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主要指标增长与年度目标有一定差距,外贸出口尚未完全恢复,合同利用外资降幅较大,企业经营还有不少困难。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引进培育大项目等工作亟需加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污染整治的成效仍未充分显现。社会管理工作仍然繁重。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治安形势仍未实现根本好转,群体性事件、安全和消防事故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清醒,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寻求破解之策。

201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加快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为“十二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新一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危机时代还会有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同时,我们也要满怀信心地看到,当前综合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好转: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逐步显现出复苏迹象,外部需求有所回升,我市外贸出口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不少跨国公司正在酝酿产业的重新布局,有利于我市开展招商引资。从国内环境看,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日益见效,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珠三角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开拓国内市场,深化区域合作。从我市实际看,经过一段调整适应期,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明显,全市上下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不断强化,推动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增长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2.5%和7‰以内。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落实“五个更加注重”和“三促进一保持”要求,突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继续稳增长,加力调结构,积极优环境,锐意抓改革,更加重民生,全面促和谐,坚定不移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具体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多策并举,巩固经济回升基础

        珍惜来之不易的回暖局面,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继续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的势头。


        完善落实扶企政策。加强政策宣讲辅导,完善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引,切实发挥好科技东莞、创业东莞、转型升级、支持融资等多个专项资金的作用。融资贴息、社保金缓交等政策延期一年,扩大政策普惠面,加快补办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帮助企业盘活资产。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加强劳务协作,完善用工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题。

        加快投资项目建设。全面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和优质产业项目建设,将政府投资5000万元、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的项目列为重点项目,给予纳入审批绿色通道、减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支持。结合产业导向和引资目录,制定优质产业项目认定标准,做到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审批事项优先办理。完善和落实领导挂钩督导等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投资拉动力度。

        积极开拓内外市场。落实激励政策,帮助企业抢抓订单、稳定出口,积极开拓东盟等新兴海外市场,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加力资助企业拓展内销,推广内销“集中申报”模式,加快保税物流和口岸大通关建设,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莞货展销活动,认真筹办省第二届外博会,资助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展会,组建东莞工厂直销中心,推动生产企业与大型商家、电子商务平台对接。积极举办各类商贸促销活动,加大家电和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宣传力度,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有效刺激和扩大居民消费。

        二、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地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核心任务和工作主线,加大典型示范和推进力度,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打造三大经济带。着力打造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完善松山湖各项功能配套,推进台湾高科技园和IT研发园建设,加速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同步加强东莞生态园的基建与招商工作,完成主要路网设施建设,力争在项目引进上有所突破;推进长安新区规划报批,基本完成收地任务,尽快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着力打造以虎门港为依托的物流经济带,积极寻求战略合作,加速码头泊位建设运营,研究出台港口物流优惠政策,提升港口集散能力,推动早日繁荣;加强西大坦物流园和立沙岛石化园的招商,积极引进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带,推进中央商务区、商贸区和休闲区的规划建设,强化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优化一站式服务,重点跟进资金技术密集型来料加工企业,推动其不停产转三资或民营企业,在拓展内销、技术改造、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等方面取得实效。加强与港台专业机构合作,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五金模具、服装、毛织、家具等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加快引进培育优质项目和龙头企业。加强已有产业分析和投资动向研究,落实重大及关键项目引资奖励措施。加大城市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资源,对重点企业开展登门招商,对日韩台等地区实行驻点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兴战略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及其配套缺失项目。着力扶优扶强,落实24项倾斜措施,突出扶持市选定的521家重点工业企业。力争用3年时间形成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百亿元的大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产业。从今年起连续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采用竞争性招标方式资助信息服务业项目。出台建设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实施意见,认定十大连锁企业、十大物流项目、十大专业市场和十大展会,从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持。加强对同类型专业市场及展会的规划整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金融、旅游、中介等产业,稳步发展总部经济。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制订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认真筹办第二届动漫博览会,引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推动现代传媒、演艺娱乐、印刷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落实节能降耗减排。强化污染企业监管,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加快7个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务实发展低碳经济,落实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计划,扶持发展节能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建筑、绿色照明,实施LED路灯应用示范工程,深化机动车尾气和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东莞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积极培育“两自”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推动企业研发和品牌经营。落实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设立研发机构,承接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新建一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一批企业成为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做好首届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各级各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名标,加强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


        推动科技平台建设和管理。推进国家设计中心试点工作,推动散裂中子源项目动工,加快中山大学研究院、国家消费品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平台建设,新建鞋业、模具等行业技术平台,组建太阳能、智能玩具等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引导镇街以“民办公助”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促进现有科技平台提高运营水平和效益。办好科技合作周等活动,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积极谋求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争取在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22条措施,突出帮扶省百强民营企业和市50强民营企业。实行核发筹建执照等办法,推动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加快落户。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先进制造业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大额技改投资贷款给予贴息,对技术开发和转让的相关税费给予减免,完善扶持民营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充分发挥商会行会作用,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并购重组,实现规模化发展。

        推动科技金融更紧密结合。全面落实金融业发展规划,加快市金融商务区和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建设,积极组建外商和台商信用担保公司,推动设立村镇银行,稳步发展融资、租赁机构。做好后备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作,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3家。积极开展省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市工作,制定市联动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使用办法,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挥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四、着力帮扶镇村,以强镇促进强市

        镇村是东莞的发展之基、特色所在、惠民所依,强镇才能强市。必须坚持不懈地扶持镇村,筑牢全市发展基础。

        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全年市财政安排49.4亿元扶持镇村发展。落实好财政超收分成、公共管理支出补助、生态补偿、结对帮扶等政策措施。继续按一定比例分担联网公路、水利工程等基础建设费用,村际联网路补贴政策期限延长一年。对镇村集体已建项目补办手续给予费用优惠。突出帮扶欠发达镇村加快发展,继续实施扶贫贷款贴息政策,适当放宽贷款使用范围。引导欠发达村用好市免息借款,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加强土地统筹开发,转变镇村发展模式。强化镇级统筹发展的主导作用,鼓励各镇街以租赁、入股、征收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土地的统筹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不断完善镇村“统筹开发、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对镇街涉及土地统筹的贷款给予贴息,重大项目的税收给予所在村一定比例的返还。

        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力促增收节支减债。制定村组年度收支计划,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积极扶持集体增收项目。逐步减轻村组社会管理负担。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审查、土地款管理、合同管理等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责任追究。规范农村干部薪酬管理。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严控贱卖集体资产,严控超支福利分红。

        坚持生态高效方向,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强化规划、突出产业、标准适度”的原则,逐步把全市符合条件的农业用地纳入园区范围。推进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承接优质高产的农业项目。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技术,探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速度加快、效益提高。

        五、统筹规划建设,提升城乡环境水平

        坚持组团发展方向和环境取胜战略,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改善城乡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推进穗莞深、穗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全面启动市轨道交通R2线建设,推进石龙火车新站工程。加快完善“一环六纵六横三连”的高快速路网,建成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广深高速石鼓连接线,推进广深沿江高速、从莞高速、博深高速、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以及东莞大道延长线、环莞快速路二期、松山湖大道至常平连接线、高埗连接市区梨川大桥等建设。加快中麻公路、石大公路、省道S120石排至桥头段、S256南城至虎门段、S357谢岗段、S358长安至虎门段等改造工程。加快水、电、气网建设,完成东江与水库联网一期工程,建成水利防灾减灾工程126宗,改造供水管网1300公里;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5项;新建天然气管网131公里。加快打造“无线城市”,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加速推进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加快大市区建设,抓紧完成广电中心、篮球中心、市中医院新院、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各镇中心区建设,按照中小城市的标准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标志性片区。加快成熟社区建设,制定量化标准,完善公交、商业、休闲等功能配套,力争年内每个镇打造出2—3个成熟社区,市区四个街道成熟社区覆盖率达到40%。

        加速推进旧城旧村旧厂改造。把“三旧”改造作为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乡面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设立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10亿元的专项资金,落实减免市属税费、简化供地方式、优先用地指标、加快项目审批、返还出让收益等优惠政策。抓好分类典型示范,通过开发商业区和商住楼、改建现代化工业厂房、联建农民公寓、保护历史村落、建设主题公园等多种模式推进改造。各镇街年内完成改造专项规划,至少启动一个成片改造和若干个单宗改造项目。

        加速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落实生态绿线规划,严格保护农田山林绿地。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要求,扎实推进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加快黄旗山城市公园的建设改造,完善市植物园和银瓶山、大岭山、大屏嶂森林公园的设施配套。鼓励各镇村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公园。坚持广泛植树、见缝插绿,按照新区不低于30%、旧城改造区不低于25%的面积标准配套绿地。加大运河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内河涌和水库污染治理。全面建成34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加强运营管理。新建4座垃圾处理厂。加大城管综合执法力度,深入整治城市“六乱”。争取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六、加强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安全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必须毫不放松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和矛盾排查调解,切实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坚持不懈推动社会治安持续明显好转。保持高压态势,继续严打各类恶性犯罪和多发性犯罪,突出打击入室抢盗、公交扒窃、拐卖儿童等。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禁毒扫黄等专项行动,大力整治治安重点区域和行业。实行有奖举报,严格责任追究,坚决清除“老虎机”和地下“六合彩”赌博行为。加大路面巡逻力度,加快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加强出租屋管理,推动社区群防群治,力争全市80%的社区(村)成为平安社区。推进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队伍正规化建设。

        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监管机制,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三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安全等专项整治,对存在重大隐患、未能限时整改到位的场所,坚决实施关停,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创建62个食品安全样板市场,确保百姓用药安全、饮食放心。强化宣教培训,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坚持不懈做好信访调解和应急管理。深入推进镇、村和企业综治信访维稳机构建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行领导接访包案和干部下访制度。加强劳动监察执法,提高劳动仲裁处理效率,进一步健全欠薪逃匿防范机制。加快打造市综合应急平台,强化信息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推进应急避险中心和镇街值班室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完善警务区建设,落实辖区治安队、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等工作职责,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全覆盖的管理。指导各居住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年内规范完善215个城市社区的服务设施和机构队伍,逐步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积极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深入创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力争8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标;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

        七、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先行,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继续办好“十件实事”,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充分就业、全面保障。加强就业服务,设立实名制劳动力资源库,推广“村民车间”模式,帮助户籍劳动力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全面深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市镇村三级分期投入43.4亿元,其中今年14.5亿元,逐步提高59万名原农居民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加快组建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建4间敬老院,向全市80岁以上老人发放政府津贴,争取一、二档镇街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达到20%。对低保对象实施分类保障和基本医疗救助,对特殊困难对象增发保障金。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力争专职社工达到500名。逐步提高困难残疾人补助标准,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解决2404户困难家庭住房问题。深入开展关爱新莞人系列活动。


        促进教育质量更高、医疗卫生服务更优。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新建扩建16所高中学校。推进技师学院、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理工学校、卫校新校区等建设,加快打造职教城。探索公办中职学校学生逐步实现学费全免。支持办好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新校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推进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加强民办教育的扶持、引导和监管。推进市镇医院和重点特色医疗专科建设,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价廉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

        促进交通更顺畅、出行更便利。完善镇村(社区)交通分流系统,加强交通疏导和执法管理,深入推进“治摩”工作,改造3条主干公路12个交通堵塞点,整治事故多发和市镇中心区拥堵路段,努力做到安全顺畅有序。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大运力投放,优化线路设置。更新出租车1200辆,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候车亭、出租车停靠点和交通标识、自行车道等设施,增建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促进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鼓励发展志愿服务,引导市民践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文明风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东莞特色文化,积极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加健身场所和完善设施,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积极承办第十六届亚运会举重赛事。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加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继续做好国防人防、双拥共建、科普法普、外事侨务、工青妇幼、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档案方志、打私、气象等工作。

        八、继续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坚持先行先试,锐意创新,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事业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后续工作,加快制定实施部门“三定”方案,理顺职责关系,完善运行机制,切实强化统筹管理职能。建立机构编制实名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放宽入户门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完善推广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抓好石龙、塘厦扩权强镇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全面铺开。在镇街尝试设立政府法制机构,提高镇一级依法行政水平。探索推进黄江、厚街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深化公共事业改革。推进市政管理改革,制定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和考核办法,探索实行市区数字化城管,全面推广市政设施和环卫绿化“市场化+监理制”模式。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提高供水质量。坚持公益方向,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民政改革发展,履行部省协议,全面推进8大方面60项试点工作。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完成林权改革试点。

        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深入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做好规划编制衔接,积极推动道路连接、跨界公交、收费站年票互认等工作,加强治安、治污、劳动保障、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对接。深化与港台地区的经贸合作。落实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积极推进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开发建设。加快映秀镇对口援建,确保5月12日前基本完成整体援建任务。继续帮扶河池等地区,推进与云浮、韶关两市“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实施改进机关作风六项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弘扬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继续严控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政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加大督查督办力度,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新的一年,让我们再接再厉,团结奋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而努力奋斗!
 
名词注解:

        三促进一保持:这是广东省委提出的经济工作的重要要求,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两仓合一保税物流:两仓即监管仓和进口保税仓。两仓合一保税物流主要功能是让来料加工贸易产品通过国内结转型监管仓实现内销,替代以往的“香港一日游”内销,节约企业运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八大商贸促进工程:即家电下乡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餐饮业分等定级工程、汽车销售服务升级工程、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放心肉放心酒工程、重点商贸项目工程。

        “1+26”政策文件:2008年4月东莞正式启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研究推进14个课题27项配套政策文件出台。其中“1”是指《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26”是指《东莞市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东莞市转型升级实施“三旧改造”土地管理暂行办法》等26项具体配套政策文件。

        三院一中心:即市人民医院新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是2009年建成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加上仍在建设的市中医院新院又称为“四院一中心”。

        “六优先”政策:这是我市坚持教育优先战略的原则要求,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提升城市文明十大行动: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行动、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行动、市容环境美化行动、交通秩序整合行动、城市亲和力强化行动、和谐社区家庭创建行动、志愿服务拓展行动、社会诚信建设行动、行政效能优化行动、全民学习行动。

        五个更加注重: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关于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环六纵六横三连”高快速路网:一环是指环城路;六纵是指沿江高速、广深高速、国道107、增莞深高速、从莞高速、博深高速;六横中的第一横为北环快速,第二横为西部干道、东部快速,第三横为番莞高速跨江大桥、番莞高速东延,第四横为虎门大桥、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虎岗高速,第五横为龙林高速及延长线,第六横为深圳外环;三连是指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二期、龙大高速、清平高速。

2010年市政府十件实事

        一、创建一批平安社区。新建150个平安社区(村),将全市80%以上的社区(村)建成平安社区(村)。

        二、提高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投入14.52亿元,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三、建设一批学校。投入16.8亿元,新建扩建16所中学,年内建成6所。

        四、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投入4000万元,解决2400户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五、改造农村老化水管。投入9000万元,完成全市83个欠发达村共1250公里的老化水管改造。

        六、促进城乡就业。完成城乡劳动力资助性技能培训1.25万人次,实现东莞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七、建成一批样板市场。创建62个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全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达到100个。

        八、整治市区内涝。投入1.9亿元,完成南城街道雀巢片区、莞城街道市桥河系统、东城街道下桥河系统内涝整治工程。

        九、推进运河整治。投入4亿元,完成塘板水闸扩建、樟村水闸扩建和合浦市陂—梅塘水汇入口段堤防建设及扩河工程,建成运河峡口至新基段堤路及景观整治工程。

        十、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投放公交运力100辆,优化市区、跨镇和镇内公汽三级网络,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建成9.2公里运河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