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_政府工作报告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__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 索  引 号:007330010/2008-03429 分       类: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2008-01-10 00:00
  • 名称:2008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2008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8年1月10日在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东莞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毓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圆满完成了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转型、好中求快、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过去一年,是我市实施双转型战略的起步之年。我们在深化认识中坚定了转型决心,在学习借鉴中拓宽了转型思路,为推动转型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在强力整治中维护了安全稳定,在完善机制中规范了各项管理,朝着社会转型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在外向带动中提升了利用外资水平,在引导扶持中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确保了全市经济在高基数上的平稳较快增长。我们在结构调整中逐步转变了发展方式,在自主创新中逐步增强了发展动力,推动全市经济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我们在优化环境中推进了城乡建设,在扶持镇村中促进了区域协调,使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提升。我们在改善民生中落实了执政为民,在发展社会事业中推动了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过去一年,是我市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之年。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工业总产值6650亿元,增长18.4%;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539.5亿元,增长32.7%,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6亿元,增长44.6%;进出口总额1050亿美元,增长24.7%,其中出口590亿美元,增长24.5%;固定资产总投资840亿元,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5亿元,增长19.0%;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55亿元,增长8.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4元,增长8%;三次产业比例从0.5:58.1:41.4调整为0.4:57.1:42.5。镇村实力稳步增强。32个镇街可支配财政收入总额159亿元,增长16.1%,平均每个镇街4.97亿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总额183亿元,增长10.2%,平均每个村(社区)3078万元;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值1041亿元,净资产804.5亿元,分别增长7.0%和8.1%,两级集体资产总量约占全省的38%。科教文实力稳步增强。散裂中子源项目落户东莞,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名标名牌和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四位,我市成为首批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市。教育强镇实现全覆盖,各类教育水平实现新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9%,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88人,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一。“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和“广场文化之城”建设初见成效,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文明素质日益提高。

  过去一年,是我市总体形象有效提升之年。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了农(居)民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发展,率先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率先铺开了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率先构筑了高标准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率先推行了城乡环卫作业市场化、监理制的管理模式。我们深入推进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了城市公共安全八大系列整治,积极探索了特殊城市形态下上千万人口的和谐共建,传承光大了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过去一年,我市社会治安、教育文化、产学研合作、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闲置地清理、水利防灾减灾、基本医疗保障、“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多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东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等荣誉,连续第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在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东莞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大城市第二名。在省社科院《2007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中,东莞综合竞争力名列全省首位。全市安定和谐的社会形象、创新活力的经济形象、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文明崇德的素质形象,得到了有力提升。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十项工作:

  一、强力维护安全稳定。坚持把安全稳定作为社会管理的突出任务,全面铺开了八大系列整治。社会治安方面,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推动警力下沉,全市基层一线警力占总警力的88%;推进科技强警,严打违法犯罪,奖励举报违法犯罪和见义勇为人员,全市刑事立案和“两抢一盗”案件同比分别下降5%和8%,治安形势持续好转。“治摩禁电”方面,禁止摩托车营运和电动自行车上路,实行本地摩托车分路段分时段禁行,报废和迁出摩托车8.4万辆,帮助3.5万名“摩的”司机实现转型就业。消防安全方面,对重大危险源和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面排查,普查单位达45.4万个,突出开展“三小”场所、出租屋安全隐患整治。建筑安全方面,对1895座桥梁、3134栋旧工业厂房和公用商用建筑进行了检测排查,整治清除了一批隐患。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建立完善进货台帐和索证索票制度,大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6.5万家,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宗,取缔无证照经营1.3万家。医疗卫生方面,取缔非法行医窝点1428间次,查处违规医疗机构489间次,“黑诊所”基本清除。水利防灾减灾方面,总投资17亿元的第一批208项工程已动工166项,完工79项;启动了总投资11亿元的第二批158项工程。信访调处方面,建立健全市、镇、村、组(企业)四级信访调解网络,落实21项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全市共调处民间纠纷1.4万件,成功率达95%;劳动争议案件3.4万件,调解率达92%;群众来信来访下降15%,到省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39%和59%。

  二、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巩固外源型经济优势。加强园区带动。松山湖协议引资36项130亿元,一批科研院所和企业总部成功落户。虎门港首个大型深水泊位码头竣工投产,协议引资136亿元。东部工业园正式授牌成为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完成东部快速路两侧35平方公里土地的统筹,东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开始启动。加强服务保障。认真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指标统筹制度,优先保障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用地。争取省增加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用电指标55万千瓦,补贴7900多万元支持地方电厂发电,增加供电能力170万千瓦,有效缓解了资源能源供应紧张问题。坚持和完善外商服务日等制度,推进“大通关”和智能化通关建设,帮助外企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应对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加强政策宣传,消除企业疑虑,增强投资信心。实施以商引商、登门招商和联合招商,组团赴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推介。全市新签及增资外商投资项目1663宗,合同利用外资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分别增长25%和16.1%。

  三、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模式,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政策引导。出台“科技东莞”工程11项配套政策,市财政专项支出3.9亿元,扶持科技创新与“两自”企业。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55家、省级以上名标名牌104个。强化平台推动。松山湖成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和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全市拥有国家和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9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8个,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7个。强化产学研合作。我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获批省部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3个、示范基地10个。全市申请专利13000件、授权专利6700件,分别增长32%和36%。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3万人。

  四、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自主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加大引导扶持力度。突出政策落实。完善民营经济“新48条”的相关配套政策,用好“创业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金融机构为本市民企提供超过170亿元贷款。突出扶优扶强。制定“50强民营企业”、“百家成长型民营企业”扶持计划,大力实施“111工程”,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培育拟上市企业56家。突出集群发展。加强5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成功举办各类展会72场。全市新增民营单位6.2万户,总数首次超过40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93亿元,增长1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5%;缴税总额182.6亿元,增长41.2%,占全市总税收的38.8%。

  五、统筹优化城乡环境。坚持把“五整治”和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有力抓手,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动工、总投资107亿元的23项市属重点工程已完工14项。投资18亿元,建成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5项,新增主变容量330万千伏安。完成385公里的LNG管道建设,基本完成市第六水厂一期主体工程。东江航道疏浚整治、小型水库达标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完成环境卫生和农贸市场整治。累计投入10.4亿元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环卫管理机构,新建改造了一批环卫设施,环卫保洁实现市场化的村(社区)达65%以上;全市586个农贸市场整改达标。深入开展旧村整治和生态环境整治。45个试点村(社区)全面完成,第二批174个村(社区)全面铺开;完成生态整治工程716项。全市新增各类公园、景点、广场237个,新增绿地3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35.5%,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分别通过国检和省检。

  六、有效推动环保节约。坚持把环保节约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宜居、绿色GDP”等五大工程。加快环保设施建设。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动工16项,基本建成8项;配套主干管网工程动工28项,基本建成8项。全面开展污染整治。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放监控,建立污染举报有奖制度,推行排污限期削减制度,关闭“四纯两小”企业56家。全面完成沙角电厂群脱硫工程,对大型工业锅炉实施烟尘净化改造,对186家冒黑烟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严格项目审批,拒批污染项目1231宗。坚决落实节能降耗。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累计处置闲置土地4.3万亩,征收土地闲置费3.9亿元。积极开展“双千节能行动”和循环经济试点,促进清洁生产和能源综合利用。全市单位GDP耗地下降15%;前三季度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分别下降9.45%和5.84%;全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5.98‰,低于省下达指标。

  七、大力扶持镇村发展。坚持把扶持镇村作为区域协调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镇街工商税收激励机制,并适当向欠发达镇倾斜。将教育经费、最低生活保障金中由村承担的部分,改由市镇两级分担。市财政为每个欠发达村补助10万元办公经费,为欠发达镇贴息1.9亿元、免息借款3.1亿元,并帮助获取贷款34.8亿元。11个欠发达镇各项税收总额52.6亿元,增长28.8%;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33.2亿元,增长23.9%,增幅高于全市7.8个百分点。84个欠发达村净资产24.5亿元,增长14.3%,高于全市6.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4.5个百分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镇总投资20亿元,启动34条共208公里镇街联网公路的升级改造。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认真开展“八镇百村”示范工程,完成第三届农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首批6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第二批4个完成规划。新增2家省级和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市财政增加投入9.2亿元,推动三级办学向两级办学转变,推进高中联合办学、规模化办学,启动了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全面铺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招商,成交项目80个,签约金额7500万元。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黑网吧”整治收效明显。成功举办首届东莞国际音乐剧节和第三届东莞读书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程进展顺利。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提升,莞籍运动员获得国际赛事金牌3枚、全国赛事金牌25枚。协调发展卫生社保等各项事业。启动了总投资25亿元的“四院一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网点建设,全市新增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454家。推动社会保障扩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将建筑企业施工作业人员全面纳入工伤保障范围,全市各险种参保人数增长30.6%,净增328.3万人次。加大财政补贴,提高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地方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调高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启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全市公园和公厕全面实行免费。积极帮扶西藏林芝、广西河池、广东乳源等地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青妇幼、科学普及、档案方志和国防、气象、统计、打私、老龄等工作也扎实推进。

  九、认真办好十件实事。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的基础工程,承诺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一是增加了视频监控点,建成社区警务室500个、各类治安监控摄像头7.8万个。二是加强了农产品供应保障,建成市农业检测检验中心,建立异地供莞生猪定点基地51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000亩。三是健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0个。四是优化了公共交通,投入10.2亿元,新增公交线路148条、公交车辆1301辆,投放“公共的士”1500辆,更新出租车900辆,开通“一元”公交线路32条,新建公交站亭一批。五是推进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主体工程和配套主干管网工程分批次抓紧实施。六是完善了公共环卫设施,新建改建公厕907座、垃圾转运站512座,整改规范垃圾填埋场。七是减轻了教育负担,对8294名“低保”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对2.2万人次实施助学减免。八是改善了农村通路通水状况,投入2.8亿元,建成水泥公路191公里,供水管网253公里。九是促进了就业和残疾人帮扶,资助培训户籍人员1.98万人次,免费推荐就业2.15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4.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1.98%,为残疾人提供专项补助、康复医疗和就业培训2万多人次。十是维护了新莞人权益,培训新莞人18.3万人次,1.9万家企业纳入工资监控,为19.2万名员工追回欠薪2.2亿元,接收43.7万名新莞人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

  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以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规范政府行为。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完成47个行政执法部门的职权界定,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健全了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对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着力推进综合执法。成立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整合规划、市政、环保等8个方面共106项具体职能,实行统一执法。着力优化政府服务。深化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启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二、三期建设,全市41个单位共404项行政审批事项部分流程实现网上审批,46个单位和14个镇街设有“一站式”办事窗口。着力推动阳光行政。依法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筑工程公开招投标和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和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扎实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市民评机关”活动。着力加强绩效评价。建立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对市财政安排200万元以上和跨年度支出项目统一进行绩效评价,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市属资产监管,促进保值增值。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在科学发展上争先创优,在构建和谐上力求突破,在推动转型上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市民以及驻莞部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东莞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持续稳定发展压力增大,加工贸易转型十分迫切,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资源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大;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消防隐患大量存在,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消费物价持续上涨,民生保障有待改善,区域协调有待加强,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程度有待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是我市双转型战略逐步转向深入的一年。我市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增强,有利于我市扩大开放促发展;国内经济平稳较快,政局和谐稳定,有利于我市抓住机遇促转型。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变动、国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继续加强,加工贸易政策深化调整,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劳动合同法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都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并加快适应;我市转型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增长速度的放缓;2007年房地产、股市、契税收入等非常规的发展,也给相关经济指标的持续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既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又要坚定发展信心,勇于攻坚克难,努力在推动转型中实现新的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为: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控制在3%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省委十届二次全会要求为动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在继续强化社会管理、深化社会转型的基础上,突出以经济转型为重点,力求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取得明显进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为此,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手段,扩大对外开放,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处理好转型与发展的关系,落实好宏观调控政策,确保经济运行更加稳健;坚持创新驱动、内外协调,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大扶持镇村力度,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和发展水平;坚持集约利用、环保节约,坚决落实环保节能各项要求,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新的进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重视民生改善,更加注重和谐构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和发展成果共享。

  具体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住四个重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市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建立信息产品研发区、创建信息学院、设立软件产业外包平台等,通过完善配套及相关优惠,吸引IT企业集中设立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集聚研发人才。推动省市联手共建电子信息及电气机械产业升级工程,用好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突出支持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重点品牌和重点平台的建设。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新能源、新型平板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五金模具、服装、家具、毛织等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积极申报第三批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抓好一批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等基础性服务。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和关键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专业镇、专业市场与会展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增强市场辐射力。逐步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企业,推进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

  以商贸东莞为抓手繁荣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科技咨询、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设计、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加快建设金融强市,推动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壮大会展、旅游、文化等产业;研究制定各镇街中心区“退二进三”的配套政策;结合建市20周年等重大活动,加大城市营销力度,提升东莞对外形象。

  以企业培育为重点壮大民营经济。深入落实民营经济“新48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产盘活,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引智难、办证难等问题。重点扶持民营企业50强、百家成长型企业。落实培育企业上市工作方案,做好各项服务,力争民营企业上市实现突破。

  二、实施三大外经工程,提升外源经济质量

  外源型经济是我市的特色和优势,必须立足巩固,着力提升,质量并重,推进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工程。积极适应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突出产品内销和企业研发两大重点,推动加工贸易从单纯加工制造逐步向研发、销售环节延伸。加强外资企业转型升级辅导,及时向企业宣讲国家最新政策法规。探索设立奖励基金,构筑促进转型的服务中心和信息平台,组建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建立企业内销“快速通道”,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大力实施关键项目引进工程。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项目,强化产业配套优势;重点引进大型项目,强化项目带动能力;重点引进生产性服务项目,强化生产服务支撑。重点保障关键项目用地需求,完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关键项目在选址投产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大力实施监管模式再造工程。创新加工贸易业务电子审批模式,完善镇街电子审批分平台,加快审批系统升级,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推动计划合同审批向实际合同审批转变,做好全省加工贸易联网管理试点工作,逐步实现企业、外经贸和海关的三方联网。加快东莞电子口岸平台建设,整合外经贸、海关、外汇、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信息资源,实现同一平台的电子化管理。

  三、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强化龙头引领作用

  园区是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区域,必须清晰定位,完善配套,加快建设,发挥引领转型的龙头作用。

  加快强化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功能。以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增强松山湖作为全市科技中心的功能。加快重大工业项目的投产步伐,早日形成规模效应。加快东莞中子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建设,做好与各镇街企业对接工作,增强科技辐射带动能力。启动生物信息港、创意设计园等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公司化运营体制,有效聚集研发企业和研发人才。推进滨湖生态旅游区建设,增强园区环境优势。

  加快提升虎门港的建设水平。实施港城互动、产业带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配套。完成沙田港区5号、6号泊位项目建设,启动7号、8号泊位等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三大作业区二期市政配套工程,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长安港区建设,加快立沙岛整体开发步伐,使虎门港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及沿海产业发展的龙头。

  加快推进东莞生态园和东部工业园的开发。按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区的定位,编制完善东莞生态园的相关规划,启动水系综合整治和生态绿化建设,启动园区填土工程及生态园大道等10项道路工程,抓紧市高技能实训基地等项目动工。加大东部工业园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步伐。

  加快整合镇街工业集聚区。完善区内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文化、医疗卫生等功能配套,改善厂区及周边环境。结合旧村、旧厂改造,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厂区布局。创新管理服务,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提升产业层次。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落实创新政策,扶持创新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落实科技政策。认真落实“科技东莞”工程第一批11项配套政策,尽快制定出台第二批配套政策,用好10亿元的专项资金及各镇街的配套资金。以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为契机,探索组建我市科技风险创业投资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积极培育“两自”企业。帮助科技型龙头企业争取863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粤港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招标等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申请自主技术专利、研制技术标准。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加快产品质量检测基地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推动区域品牌创建。

  积极加快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等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等孵化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专业镇等行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政府资助、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平台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平台功能。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工程为契机,分行业、分专题组织企业科技合作对接活动,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拓宽对外科技合作地域领域,重点加强与香港等地区的交流合作。

  五、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稳定有序

  公共安全管理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应急能力,有效维护安全稳定有序局面。

  深入推进专项整治。继续狠抓社会治安,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充实基层警力,突出整治治安重点部位,重拳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公交扒窃、驾车抢劫等严重违法犯罪,促进治安持续好转。继续狠抓消防安全,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设施,强化基层基础,加大执法力度,对重大危险源、“三小”场所、出租屋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等进行大排查、大整改,对业主、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大培训,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狠抓信访调处,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加强劳动监察,落实领导包案,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土地信访等突出问题。继续狠抓“治摩治吧”、建筑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市场、防灾减灾等专项整治。

  着力加强长效管理。坚持完善机制,深入开展治安“端窝”、“断腿”、“清源”行动,设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加强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坚持依靠科技,完成第二批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110、119、122三台合一,推动视频监控进社区、进出租屋、进公交车。坚持群防群治,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公共安全管理,鼓励见义勇为,研究建立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

  全面提高应急能力。落实应急管理的机构、人员、经费和物资储备,编制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发挥公安、消防、武警、解放军和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演练。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的应急管理,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工作。

  六、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平衡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建设,大力扶持镇村,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建设。贯彻城乡规划法,启动全市总体规划修编,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强化规划控制管理。探索建立合理公开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推进轨道交通立项审批,抓紧市属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完成人民医院新院、莞深高速三期等15项。加快推进镇街联网路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一期34项,启动二期10项。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第一批208项,基本完成第二批158项。抓紧莞长C线供水工程,完成第六水厂一期优质水工程。建设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49项,力争年内投产23项,新增主变容量406万千伏安;加快镇街天然气储配站及管网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全面落实环境卫生和农贸市场整治的后续工作。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整治,市镇生态建设工程年内要完成90%以上的工程量。在所有村(社区)全面铺开旧村整治。推进农民公寓的规划建设和旧村、旧厂区的整合改造。大力整治农村“六乱”现象。

  加力扶持镇村转型发展。继续落实税收返还、贴息贷款等政策,强化引导激励,推动镇村特别是欠发达镇村转型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研究制定土地转让收入部分返还被征地农村集体等机制,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做好第四届村(居)委会选举工作,推进“五有”新村、“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稳妥实施“村改居”。推进农业产业园和农田标准化建设,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海洋渔业。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落实农村重大事项审查制度,强化农村审计监督,开展清资减债工作,堵塞各种管理漏洞,防止超前分配和盲目投资行为,避免基层支出刚性增长。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开展村级统一核算试点,创新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模式,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七、坚持环保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节约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强化环境综合治理,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深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基本完成36项污水处理工程和配套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建设,启动支次管网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努力实现污水处理城乡全覆盖。加快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潲水集中处理中心和3座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动工兴建淤泥处理工程。

  推进运河综合治理。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的总体思路,对运河水系进行全方位的整治,范围包括石马河、东引运河、寒溪水流域以及东莞生态园水系和各镇街内河涌。年内要启动流域清淤、补水活源、面源清理、堤岸建设及景观整治等工程。

  推进污染源头防控。严格执行生态绿线规划,强化生态保护和水源保护。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督促255家企业落实污染削减措施,对301家企业实行在线监测,对238家“四纯两小”企业实施关闭。加强大气和噪声污染治理,推进锅炉烟尘净化改造,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市财政投入7200万元,资助推动全市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规范畜禽养殖业管理,遏制养殖业污染反弹。积极整治露天垃圾填埋场。

  推进节能降耗任务落实。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推进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双千节能行动”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认真执行国有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和最低出让价标准,积极消化闲置土地,严格做到依法和集约用地。推进节水节电,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八、加快发展各项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动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优化城乡教育结构,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动工新建扩建12所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高中联合办学,为制造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支撑。探索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准入条件,力争为新莞人子女提供更多学位。

  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深化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传媒建设,完善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成岭南画院、文学艺术院、可园博物馆建设,加快群众艺术馆新馆建设。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广泛开展文化节目进社区活动,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推动卫生体育社保等事业发展。加快“四院一中心”等公共医疗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办政府管”的思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打造一刻钟医疗服务圈。完善体育设施,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举办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打造半小时体育生活圈。继续完善城乡一体、覆盖更广的社保体系,完善预防、保险、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障,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发展企业年金,抓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和管理。积极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区域协作、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气象、统计、档案、方志等工作。

  九、坚持办好十件实事,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每年解决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继续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创建100个平安社区,新建120个社区警务室。二是建成市区公交站亭站台520个,站场40个,增加公交班次,延长服务时间。三是建成廉租房15000套、经济适用房3300套。四是完成30条、总长100公里的村际联网道路升级改造。五是基本建成36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六是市镇财政安排5.8亿元,整合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服务站342个。七是市财政安排6000万元,为只参加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职工和农(居)民增加门诊医疗保障。八是市财政安排2800万元,为户籍中职学校在读生提供每人1500元助学金;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户籍借读生杂费差额。九是市财政安排5400万元,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安排2000万元,为1万名户籍困难残疾人提供生活专项补助、康复服务和技能培训。十是新增就业岗位13万个;市财政安排1.8亿元,资助10.2万人次接受技能培训。

  十、深化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主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新管理促提效。健全政府职责体系,落实部门主办责任制和行政执法层级监督协调机制,防止推诿扯皮行为。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逐步理顺市直部门派出机构与镇街政府的权责关系。深入推进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和调整,推进网上审批和并联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做好长安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监督考评促提效。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到位。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和审计,提高财政使用效率。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坚决执行人大决议,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改进作风促提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推动转型发展的调查研究,增强政府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主动性。深入落实改进机关作风六项制度,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文风会风。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务实、清廉、为民、高效的政府。

  各位代表!人民的支持和监督,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以坚定的目标激发热情,以高昂的斗志克难奋进,以扎实的工作再铸辉煌,为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名词注解

21项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200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包括土地、劳资纠纷、城建拆迁、国企改制、社会保障、社会治安、涉法涉诉、干部腐败、环保、教育、非法集资、医疗卫生、企业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水利纠纷、不正之风、收入分配、山林纠纷、妇幼权益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21项民生信访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111工程: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至2010年安排专项经费,对100名民营企业家、1000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0000名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

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指特色产业聚集度高、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对全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我市现有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岭山家具等5个。

“四纯两小”企业:即纯电镀、纯漂染、纯洗水、纯印花企业,小规模造纸厂以及小规模制革企业。

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是封闭的海关监管区域,具备口岸功能和政策优势,进入中心视同进出口,深加工结转货物只要报关进入中心即可享受退税,无须将货物运到香港(不做任何加工)再运回国内。分A型和B型两种,A型由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为自有物流服务;B型由多家物流企业经营,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我市申请设立的是B型保税物流中心。

四院一中心:即市人民医院新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市中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63项目:由国家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

火炬计划项目: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负责组织实施的一项指导性开发科技项目,旨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粤港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招标:由省有关部门与香港共同组织实施的科技招标项目,以支柱产业、共性技术、实用技术科技攻关为切入点,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进行科技攻关,实现重点突破。

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即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