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7330010/2015-03436 分 类:
-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2015-02-09 00:00 - 名称:
2015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 2015年1月28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东莞市人民政府市长 袁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2014年政府工作,对2015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来,全市上下在上级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聚力改革攻坚、项目攻坚、效能攻坚,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推进了市第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年里,我们以多管齐下的积极举措,保障了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面对外部需求不振、国家政策收紧、结构调整阵痛等因素的叠加,出台有力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稳定外贸增长、促进商贸和房地产等产业健康发展,努力推动在平稳发展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预计全市生产总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5.2亿元,增长11.2%。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9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海博会、加博会、国际科技合作周等重要活动成功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电机能效提升、节能减排等工作得到上级高度肯定。在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中,东莞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全国第12位。福布斯2014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东莞居第11位。
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一年里,我们以先行先试的争先意识,实现了关键领域改革的良好开局。200多项改革陆续铺开,在全国率先形成系统化的商事制度后续监管模式,率先发出跨境电商货物通关第一票,率先推行外商投资“多证联办”,率先启动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东莞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顺利通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验收,争取了一批先行先试改革项目,争取了更多的政策红利。重大项目超过七成动工,一批项目建设速度创下新纪录,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地方政府效率排行榜上,我市在全国5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在深层矛盾接连爆发的一年里,我们以及时果敢的应对处置,倒逼了社会治理水平提升。面对长期积累社会问题的集中凸显,我们痛定思痛,沉着应对,以“扫黄”歼灭战为抓手铲除不健康产业生态,以处置“裕元事件”为契机完善社保、公积金缴存机制,以应对“丐帮”失实报道为切入点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全方位改进城市管理、权益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努力把问题暴露带来的压力,转化成倒逼整改、长效治理的动力,促进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
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年里,我们以对“四风”问题的坚决整治,促进了作风改进和民生改善。八项规定、三严三实等要求全面落实,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集中整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日益成为机关新风尚。十件实事圆满完成,扶贫、公交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金连续提升,普通高考总录取率等四项高考指标实现全省“三连冠”,医保满意度居珠三角首位,村组资产负债率降至历史新低,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着力扶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出台50条措施扶持实体经济。开展千干扶千企活动,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比2013年提高2.4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提高到52%。百亿元企业达10家,五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智能手机年出货量2.3亿部,占全球的17.7%。从事云计算应用的企业超2000家。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年产值680亿元。东莞成为第二个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29家。新增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15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近200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实体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以超常规力度解决“三率”问题,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坚持每月会诊督促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市领导包干、“五个一”、明白卡、销号制等制度,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市新开工重大项目45个、总投资576亿元。截至2013年底的156个重大项目开工率从年初的42.9%提高至71.8%。一批项目建设投产速度创下新纪录,大朗三星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8个月,松山湖记忆科技总部提前7个月开工。累计24个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项目逐渐释放产能。组团赴东南亚、南美、日本、以色列、土耳其等地开拓市场、加强招商。新引进一批总投资558亿元的重大项目,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加快重大平台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管委会获省批准成立,挂影洲中心涌等8个示范片区和基础项目开工,水乡大道改造等工程竣工。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首个产业项目动工,总投资100亿元的环普工业园项目签约。东莞港区集装箱达288万标箱,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全国超百万标箱港口第一位。东莞保税物流中心(B区)进入全国B型保税区四强。松山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25%以上,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生态产业园引资106亿元。长安新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松山湖高新区与生态产业园、长安镇与长安新区实行统筹发展。省市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7亿元,增长10%。地铁2号线车站全部封顶,隧道全线贯通。虎门二桥正式动工,东部快速改造完工。东莞篮球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完工。建成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15项。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以新型研发机构、“机器换人”等为抓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学创新城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增至23家,居全省第三。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亿元对企业进行资助。设立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创投基金。成立新能源汽车联盟。新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7个,总数22个,在全省均排第三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企业研发机构657家,总数分别达755家和1593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三。350多家企业开展电机能效提升,年节电量超2.6亿千瓦时。散裂中子源首台设备安装成功。预计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2%,占GDP比重2.1%,连续六年提升。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项目投资、外商服务管理等改革。积极探索电商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加强协同监管等商改新举措,市场主体达63万户。大力推动项目投资审批体制改革,探索直接落地改革试点,社会投资项目落地时间从18个月压减至7个月。推行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多证联办”改革,企业仅用3、4个工作日即可领齐相关证照。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事项累计压减幅度分别达68.1%、67.5%。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理顺物价、商贸、卫生、计生等职能,政府工作部门压缩调整为32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公交、户籍等民生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成功举办海博会等大型展会,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圆满举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首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开辟了广东及东莞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博会、漫博会、台博会、国际科技合作周等影响力不断扩大。构建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出台稳定外贸增长37条措施。全市进出口总额1625.3亿美元,增长6.2%,增速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第一位。承办中国(广东)——马来西亚经贸合作交流会。推动成立中英低碳产业园。与罗马尼亚布里扎市、捷克奥帕瓦市和德国乌波塔尔市结为友好城市。
——扶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市电商主体达5.4万户,电商交易额增长26%,阿里巴巴网络收货量和发货量分别居全国第七和第二。与阿里巴巴牵头成立的菜鸟网络签约,建设中国智能骨干网节点项目和华南区域O2O体验式购物中心项目。四成多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在海关总署支持下,率先启用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建设跨境电商公共监管仓,规划建设一批跨境电商园区,东莞速卖通跨境电商交易额升至全国第七。成立城市共同配送标准联盟,获准设立清溪保税物流中心(B型)。东城万达、长安万科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业,商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5亿元,增长8.7%。
——加大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力度。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三年总投资350亿元的示范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水乡“两高一低”企业整治与退出。推进土地生态利用,整合盘活土地近5万亩。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超额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环保限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投放4547辆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PM2.5年均值比上年削减6.3%,优良空气天数占全年70.2%。推进8个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在石马河、茅洲河等实施河长制。完成18条内河涌整治。东江水库联网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大力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新建改建各类公园33个。
——铁腕整治涉黄涉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开展“扫黄”歼灭战,全面清剿涉黄违法行为,坚决铲除保护伞,加强娱乐场所长效管理,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严打涉毒涉众型犯罪,开展“六大专项”及“两抢一盗”打击整治行动,刑事案件破案数上升11.8%。加强劳资纠纷处置,涉及30人以上的劳资突发事件、欠薪逃匿和劳资信访案件分别下降58.7%、73.2%和50%。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化解机制,医闹事件下降38%。狠抓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强化土地监管、财政绩效管理和政府性债务控制。进一步加强依法用地管理,积极配合开展土地审计,着力整改突出问题,规范耕地保护和土地出让管理。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绩效评价,首次公开市本级“三公”支出决算,全面公开3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三公”支出预算,试点公开64个市直部门“三公”支出决算。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全面统计核查镇街政府性债务。全市村组资产负债率下降1.8个百分点。
——切实抓好社会民生建设和十件实事。投入252.3亿元发展民生事业,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圆满完成。开办东莞外国语学校。调增中职学校工科学位4000个。积分制入学公办学位增加11.6%。向民办学校学生发放补助6.7亿元。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莞产音乐剧影响力不断扩大。入围当当网评比的“非直辖城市图书消费十大城市”,超过13个省成为全国购书记录最多的地级市。亚运会、亚残运会东莞健儿再创夺金新纪录。连续第十年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启动社保跨镇街双定点就医机制。台心医院正式开业。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发放就业补贴3.2亿元。创业贷款增长13倍。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综合救助保护。向困难群体发放各类补助金10.5亿元。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工程顺利完成。妥善应对“3·30”大暴雨、登革热等疫情灾害。
——加强对口帮扶与区域协作工作。推进市内“双到”帮扶,欠发达村年纯收入平均增长26%。携手共建深莞惠“3+2”经济圈。深入推进穗莞合作。东莞韶关帮扶合作进入新阶段,“一中心七组团”平台初步形成,引进125个总投资达317亿元项目。东莞揭阳“双到”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广西河池、重庆巫山等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动员、统计审计、人口计生、外事侨务、工青妇幼、民族宗教、档案方志、科普法普、法制、气象、打私等工作有效推进。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针对排查出的31个方面问题和收集的1万多条意见建议,全面落实整改,构建长效机制,着力解决政府系统“四风”问题。聘请第三方明查暗访机关服务质量,试点推进社会评议科长活动。撤销56个市级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近九成创建达标活动。加强依法行政。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新推动1599项事项上网办理,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市上下负重前行,克难奋进,经受了严峻考验,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驻莞部队、武警官兵的实干奋进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东莞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还未有效破解,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隐忧:一是部分指标完成不理想。生产总值、消费等与年度增长目标有一定距离,工业投资等增长较慢。二是招商引资势头有所放缓,产能释放尚需时日。新引进重大项目还不够多,已投产项目释放产能的规模效应还不够强。三是公共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各类治安案件及食品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事故时有发生。四是民生热点问题有待加力解决。入学、入户、公交、医疗等公共服务与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五是政府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减弱,一些部门审批手续仍较繁琐,提升行政效能还需付出更大努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新常态下的新东莞
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并深刻阐述了其内涵和特征。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新航道、新格局的科学阐释,外在表现为增速放缓与质量提升,实质是经济发展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新旧发展路径的替代、新旧竞争优势的演化、新旧空间组织的重构以及新旧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这对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对外开放早、改革起步早、经济发展快,与此相应碰到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比较早。可以说经济新常态的系列特征在东莞表现得更为深刻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趋势性变化上:
从经济增速看,正逐步从高速增长切换为追求更有质量、效益和后劲的中高速新挡位。这个过程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期、转型升级阵痛期等交叉叠加。近六年来我市有五年“个位数增长”。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已无法再持续,而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速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
从市场格局看,正逐步从高度外向依赖转为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重。过去东莞以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以引进来为主,既成就了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也带来了外向依赖过高、经济风险过大的隐患。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外向依存度从最高峰的433.8%下降到17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民营企业纳税额超过六成,外资和民营“比翼齐飞”、出口和内销“两分天下”、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并驱”的格局已经初步奠定。
从区域协调看,正逐步从镇街小组团向区域大组团一体化发展。随着水乡统筹步伐加快和经济区整合力度加大,随着超3000亿重大项目的平衡布局和市内“双到”扶贫的深入推进,东莞以镇街为单元的小组团格局,正演变为以经济区为主导的大组团格局,行政区划限制被逐步打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将会有效破解,欠发达镇村的“造血”功能在持续增强,全市一盘棋和区域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局面正加快形成。
从产业形态看,正逐步从简单的加工贸易向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方向发展转变。作为东莞经济的发家之本和重要主体,加工贸易在企业形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服装、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同时,更多生产要素向“四新”经济集聚,大量新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机器人等新产业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生机蓬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经济发展正稳步迈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从发展路径看,正逐步从“多轮驱动”向市镇统筹转变。伴随着土地统筹和招商统筹力度的加大,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尽管基层仍存在“卖土地、建厂房、收租金”的路径依赖和冲动,但统筹发展的共识不断强化。以往“村村点火”的放养式、多主体、低层次的传统模式,正逐步被“市镇统筹、三级分利”的新模式所替代,镇村集体经济也从以收租为主、存在债务风险的状况,朝着多元投资、增资减债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发展层次持续提升。
从改革红利看,正逐步从改革开放的“首创”红利向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增创”红利转变。过去30多年,东莞能在没有太多优惠政策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凭借的是敢为人先精神和招商“一条龙服务”等首创举措。在以往红利衰减式微的新形势下,东莞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又一次在商事制度、项目投资审批等改革中尝到了甜头。全市正掀起新一轮改革攻坚的热潮,不少莞版改革正在逐步增创和释放出新的红利。
从人力资源看,正逐步从“成本洼地”向“人才高地”转变。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减,东莞早期在“孔雀东南飞”背景下形成的劳动力“洼地”效应已全面消退,“求工难”已演变为“招工难”,而且与周边中心城市相比,非但没有人才引进的成本优势,反倒会因为城市配套不完善、人文环境不理想等加重成本。种种新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在政策扶持、工作环境、生活配套等方面下功夫,以待遇引人、以真情待人、以事业留人,努力建设“人才高地”。
从竞争优势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区位和先发优势向激烈竞争下综合新优势转变。随着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市曾经引以为傲的地理区位等优势已逐步淡化甚至被超越。其他城市数倍于东莞的土地资源优势,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和自贸区的“磁吸效应”,制造订单的“去中国化”趋势等,都将是东莞“成长的烦恼”。同时,完善的产业配套成为当前东莞最大的优势,加上良好的经济基础、系统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近年来着力打造政府服务“加一”和综合成本“减一”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东莞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以上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东莞发展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内在动因。新常态为东莞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如果应对得好,东莞经济将步入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的新轨道,一幅令人憧憬的新东莞蓝图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如处理不好就可能掉入“城市发展陷阱”。我们必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
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要求我们树立新思维,把握新形势、凝聚新共识。新常态是提质增效的调整,是发展后劲的积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科学判断上来,深刻认识到东莞发展新常态不可逆转、不容回避。要看清并且承认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仍然想着过去铺摊子、卖土地、建厂房的粗放型高速发展模式,那样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发直至总爆发。要树立和强化新思维,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富民强市,努力追求实实在在、质量效益提升的经济发展。尤其要通过锐意改革,破除路径依赖,破解发展难题,增创新的发展红利,同时运用法治手段,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效,把创新举措转化成工作常态和长效机制,防止体制复归。
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摒弃“换挡焦虑”、强化“底线意识”。不是经济增速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经济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要认清增速已经换挡的事实,彻底走出高速纠结,摆脱“经济何时才能恢复到危机前速度”等困惑,充分认识到突破资源瓶颈就是构建产业新格局的机遇,战胜复杂经济形势就是赢得城市竞争的机遇,化解深层矛盾就是提升发展水平的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发展定力。同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看到合理经济增速对于促进就业增收、保持投资信心、强化财力保障等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平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努力实现化危为机、逆境突破,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要求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主动作为、注重踏实干事。新常态意味着固有发展路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伴随着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面临着项目引进和用地制约、产能扩张和节能减排、民间投资渠道窄与实体经济融资难等两难困境,一些改革难题亟待攻坚突破,一批重大项目亟需加速建设,招商引资、加工贸易转型、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等工作的每一步都必须付出巨大努力。必须提振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干部作风和精神面貌,进一步增强钉钉子的实干精神,破除“乱作为、不作为”现象,抓好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通过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一年一年的务实成效,久久为功,稳步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推动东莞在新常态轨道上坚定迈进。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展望新的一年,世界部分地区经济增速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诸多不确定因素将对东莞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依法治国方针、重大改革举措、“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等,将创造新的发展红利,激发更多的内需动力,开拓更广阔的外部市场,为我市高水平崛起带来了新机遇。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为目标,着力加强依法行政,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加快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上出实招,在做强制造产业、加速“三重”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上求突破,在创新社会治理、发展民生事业上求实效,注重防范化解风险,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5%,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和37%;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3%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目标。
围绕以上目标要求,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以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发展,提高依法行政和创新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增强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根据今年市委一号文的要求,将法治贯穿到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政府工作的指南针和温度计,成为攻坚突破的助推器和保险杠。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严格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继续争取地方立法权。加强财政预决算、招投标、“三公”经费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快建设企业信用系统。实行重点企业“一对一”挂钩服务,建立企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搭建“企业问题池”。深入落实系列减负政策,让东莞成为税费收取最透明、综合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争创莞版改革更多亮点。推进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改革,在所有企业实行“多证联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在便利化登记和后续监管两端发力。落实项目投资改革举措,推广直接落地改革试点经验。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深化国企新一轮改革。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领域,加快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完善集体资产交易和监管机制,深化股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探索实施镇街排污总量指标有偿调配制度。
大力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化、行政审批标准化。编制部门权责清单,实现审批事项一单尽收,赋予唯一代码,凡不在清单上的审批事项,一律不得保留。率先在项目投资领域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逐步覆盖所有审批领域,核减并明确每个审批事项所需资料、流程和办理时限。推动能上网审批事项尽可能上网,实行全程大数据管理,着力提高网上办理率和办结率。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作风持续改善。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将改进会风文风、杜绝铺张浪费等经验做法制度化。针对居住证办理、户籍变更等常办事项,开展专项督查,解决擅自增设环节、中介变相收费等问题。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估,扩大暗访和作风评议范围,深入整治“庸懒散拖”,倒逼机关作风改善。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法治政府。
二、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建设中国制造样板城市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迈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制造业强市方向,按照今年市政府一号文的要求,大力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绿色制造“六大工程”,努力将东莞建设成为中国制造样板城市。
掀起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热潮。加快实施“机器换人”计划,选择一批重点项目示范带动智能化改造。在模具、服装等传统行业推动数控一代机械产品运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和注塑机节能伺服技术改造。预留用地指标,优先解决投资强度每亩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对拆除重建、加层等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新增建筑面积不再征收土地出让金。
推动制造业“扩链强链”。依托智能手机省市共建基地,推动全产业链集聚发展。依托机器人产业基地和“机器换人”庞大市场,引进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加快形成集群优势。依托省数控一代示范镇建设,整合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和应用单位资源,培育和完善数控产品产业链。依托服装、家具、五金模具等专业镇,用好专业市场、品牌展会、行业创新平台等资源,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占据上下游高附加值链。
打造制造业的“东莞质量”和“东莞标准”。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推动检测和认证业创新发展,将东莞建成华南地区重要检测基地。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规划重点行业标准路线图,抢占智能机械手、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行业制高点。开展工业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加强质量监督抽查。加快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东莞制造”的品牌含金量。
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民营资本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整合金融资源,通过境内外上市、股权融资等,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或设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投资制造业项目和技术。探索建立新型民营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先进制造业项目大数据资源库,定期举办对接活动,推动资本与项目在碰撞融合中迸发出制造业发展新活力。大力推行设备融资租赁,为急需设备更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
三、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大学创新城二、三期工程建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进驻并发挥作用。加快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发展关联配套产业。实施孵化器“双提升”与“全覆盖”行动,加快香市科技园等大型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鼓励开展各类股权众筹与创客路演活动。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配送物流和港口经济。引导更多专业镇建立电商平台,鼓励企业用好第三方电商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企业收集用户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打造互联网工厂。全面推行电商企业集群注册。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构筑跨境电商专业园区体系。推进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以虎门港为载体,打造保税加工、现代物流、临港产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平台。
促进城市商务商贸功能进一步完善。全面启动南城国际商务区北区开发,引进一批企业总部和高端服务业。结合轨道交通TOD开发,探索以空中连廊等方式促进商贸资源整合,推动中央商圈和各镇成熟商圈功能强化、布局优化。探索建立新型商业购销平台和物流集散中心。完善厚街作为全市会展核心镇的功能,提升会展产业集中度。
加快旅游业发展和酒店业转型升级。突出“项目强市、旅游富民”,出台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莞香旅游资源,重点打造虎门销烟、明清古村落、岭南水乡等精品线路,力争引进若干个旅游大项目,打响东莞古迹游、水乡游、会展游、工业游等“十大旅游”品牌。通过“异业同盟”等手段加快酒店业转型升级,提升东莞酒店业品牌形象。
四、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核心竞争力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市。依托 “一带一路”战略,继续办好海博会,积极拓展与东盟、非洲、南美等地区的经贸文化合作,探索与沿线国家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中英低碳产业园等建设。主动对接融入广东自贸区。
加快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推进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探索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区域通关一体化为契机,推动物流跨区域整合和功能延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强化加博会、漫博会、台博会、国际科技合作周等品牌展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主动出击招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源”大数据。围绕机器人、智能手机、电子商务等产业,瞄准重点地区登门招商。充分发挥莞商和在莞商会作用,加强以商引商。鼓励和帮扶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在美国硅谷建立商务代表处,探索设立国际合作引导基金,力争将东莞打造为“硅谷先进制造中心”。
集聚境内外优秀人才,营造进得来、留得下、用得好的最佳人才环境。进一步放宽人才入户限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实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研究引进高端退休“银色人才”。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推行中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加强重点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城市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才更愿意留在东莞。
五、按照“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让重大项目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力引擎
落实“五个一”、明白卡、销号制等制度,加速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花结果。建立重大项目建设“问题池”,加大市镇领导挂钩督导力度。对征地拆迁难、管线迁改慢等共性问题进行集中会审,对个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对推而不动、无法开工的坚决取消重大项目资格、收回土地指标。重点推动中集物流等总投资605.8亿元的项目动工,加快华为终端总部、步步高研发生产基地等建设,力争年内投产重大项目13个,新增产值346.4亿元。
全力加强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力争统筹连片土地3万亩,盘活存量土地、处置闲置土地1.3万亩,形成“熟地”目录,强化招商用地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快完善项目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及周边生活配套,协助解决员工子女读书等问题,全方位优化投产项目的跟踪服务。
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和管理机制,形成项目储备梯队。健全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掀起重大项目引进新热潮。全市一盘棋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建立重大项目统筹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实行镇街(园区)共建“飞地招商”税收分成。推广凤岗利用分散厂区承接重大项目的做法。对未完全满足既定条件、但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认定。
六、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打造现代生态都市
强化“产城融合”理念,以重大平台引领“一中心四组团”格局完善。依托市区、松山湖、生态园打造中心组团,完善功能配套,强化城市中心区辐射带动。加快松山湖大道沿线开发。依托水乡打造西北组团,启动水乡新城建设,推进疏港大道延长线等路网工程。依托虎门、长安和长安新区打造西南组团,完善虎门港码头设施和航线,争取长安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对接湾区经济。依托塘厦、清溪、凤岗等打造东南组团,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依托“一区一镇”打造东北组团,加快银瓶创新区建设和招商,强化常平镇辐射带动,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做好步入城市地铁时代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建成2号线,开通运营莞惠城际轨道常平至惠州段,启动有轨电车试验段建设。完善地铁站点周边及东莞火车站、虎门白沙站、东莞东站等交通枢纽功能配套,统筹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建设一批高开发强度、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体。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优先安排成片改造用地指标,抓好5个示范片区项目,鼓励“工改工”和新型工业楼宇建设。严格查处违法用地和违建行为。
加快电力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建设。打好电网规划建设大会战,力争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9项,进一步强化电力保障。超前建设光纤、基站等通信设施,实现重点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启动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环莞快速路三期等工程,加快虎门二桥等项目建设,推动石大公路大修等项目建成通车。圆满完成省下达我市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
打造山清水秀的宜居城乡。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推进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加强“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建成不少于100个社区公园。发展现代农业,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植物园二期工程。完善森林公园配套。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推广河长制、涌长制。加快挂影洲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次支管网工程,力争石马河、茅洲河水质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把环保限行区域扩大到全市,淘汰全部黄标车。加快水乡“两高一低”企业整治和退出。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东江及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
有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制定人口发展规划,依法确定合理的人口迁入条件和规模。优化积分制入户政策。增加10%积分入学学位供给。建立与居住年限等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制定“同城共享”批次清单,让居住证持有人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为市民提供更好公共服务。
七、积极创新社会治理,营造安定和谐、文明有序的发展环境
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时刻绷紧“安全弦”。保持对涉黄涉赌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强化娱乐场所长效管理。严打涉毒涉黑、“两抢一盗”等犯罪。每个镇街完成1—2个治安重点区域或行业整治。加强刑事侦查队伍能力建设。加快公安指挥中心及情报平台、第二看守所第三监区配套工程建设。发挥视频监控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深化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强化隐患排查整改,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开展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极端天气安全等专项整治,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工程,力争企业参与率达70%。健全工会律师团工作机制。完善劳资纠纷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欠薪逃匿犯罪行为。加强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
推进交通大整治和“微治理”。开展为期一年的交通大整治,抓好镇际村际公路等建设,完善路政管养,明晰行车指引,清拆标牌违建,做好绿化美化,改善过镇过村公路脏乱差堵现象。开展交通拥堵路段“微治理”,通过增划转弯车道、增设中间护栏、查处占道通行、优化路口交通组织等精细化手段,为市民提供安全顺畅的通行环境。
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整合村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等,打造统一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选取若干镇村作为试点,划分网格作为基本治理单元,整合综治维稳、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市场监管、自治管理等队伍,在网格内实行“一组多能、一员多职”。加强网格内信息采集和上传,推动网格管理员和各职能部门共享一个系统、一套数据,切实提高基层管理效能。
八、带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切实办好民生社会事业
着力解决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快市人民医院分院、市儿童医院等建设。在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优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整合跨镇公交资源,优化完善公交线网,提高群众公交满意度。加强出租车承包管理,严肃查处违规经营行为。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加快麻涌、横沥等环保热电厂改造建设,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内涝整治。推进家禽集中屠宰、生鲜上市。
办好十件实事,带动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提高公办中学经费标准,对民办学校教师发放从教津贴。推进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构建慕课创新教育平台,选取若干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新型教学试点。完善异地中考政策,取消民办学校小升初考试。推进社保扩面征缴,争取让全市社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悉数进入全省统筹。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610元。为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非莞籍老人纳入免费乘公交范围。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12345热线功能。促进就业创业。加大市内扶贫力度。加强对口帮扶韶关、揭阳和援疆援藏工作。加快深莞惠“3+2”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深化穗莞合作。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以贴近群众为宗旨,促进文化文艺事业百花齐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重大历史题材,推进电视剧《袁崇焕》拍摄。完善基层文化设施配套。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以高水平承办苏迪曼杯为契机“办赛事、办城市”。努力办好我市承办的首个重要国际体育赛事。全力做好赛事接待、环境布置和绿化美化工作,展现整洁有序、清新亮丽的城市形象。以赛事宣传为切入点,进一步创新城市营销,运用更加符合网络新时代特点的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城市整体包装推广,全面改善和提升东莞城市形象。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发展的谋划之年。“十三五”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决胜时期,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必须强化全局意识,树立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东莞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科学编制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科技、交通、教育等18项重点专项规划和各镇街、园区的“十三五”规划,确保各项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重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融合,注重各级各类规划的无缝衔接,精心编制好全市未来五年发展的总纲领、路线图和时间表。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变革与奋进的时代。唯有积极投身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让东莞再立潮头、再谱新篇。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东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建设新东莞,在高水平崛起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名词注解:
多证联办:指对企业登记注册类的多类证照实行网上联办,包括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信息登记、财政登记证、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等。
全国股转系统:是专门为国内非上市的中小企业股份转让提供的交易平台,主要解决中小企业股份转让及融资问题。
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指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俗称“四板”市场。
“五个一”、明白卡、销号制制度:指我市推出的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机制。“五个一”指“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条龙服务、一个月检查”制度;明白卡、销号制指每个项目都办一个卡,存在问题逐条列出来,每解决一个问题打一个勾,所有问题解决了就销号。
电商集群注册:指以企业作为集群注册托管公司,允许多家电商企业将地址登记为该托管公司的住所,以托管公司出具的托管证明代替住所证明办理工商登记,组成企业集群。
中英低碳产业园:指东莞与英国共建的产业园,位于清溪镇,主要接纳英国科研机构和低碳企业项目落户。
速卖通: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全球市场打造的在线交易平台,被广大卖家称为国际版“淘宝”。
“两高一低”企业:指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业。
公安“六大专项”行动:指涉毒、涉黄赌、涉食药假、涉电信诈骗及银行卡、涉车、涉枪等六大打击整治行动。
深莞惠“3+2”经济圈:指深莞惠经济圈扩容,汕尾、河源两市加入经济圈,参与经济圈建设,承接经济圈辐射。
一中心七组团:“一中心”指在韶关主城区规划建设约5平方公里的莞韶城,做大做强韶关中心城区;“七组团”指东莞7个镇街与韶关7个县(市)“一对一”结对帮扶。
城市发展陷阱:根据“中等收入陷阱”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当一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发展红利就会逐步消减甚至消失,如果不能有效转变发展方式,就可能会面临掉入陷阱的危险,城市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2015年市委、市政府一号文:市委一号文指《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东莞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委发〔2015〕1号);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东府〔2015〕1号)。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种公共服务的模式。
融资租赁:指企业购买设备等实物时,由第三方金融机构出资,企业向第三方支付实物租金的新型融资方式。
孵化器“双提升”与“全覆盖”行动:“双提升”指提升孵化器的管理能力与盈利能力,“全覆盖”指每个镇街(园区)至少完成一个孵化器建设。
股权众筹:指募资人通过平台集合众多个人投资者小额投资,以支持其创业经营或其他社会事业的新型融资模式。
创客路演:指有创意的创业者,直接面对投资机构或投资者进行演示、争取投资的推介活动。
互联网工厂:指运用互联网连接生产消费环节,实现信息快速流通,具备大规模定制生产能力的新型工厂。
轨道交通TOD开发:即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指在站点周边步行5-10分钟半径内,建设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高密度城区的土地开发模式。
空中连廊:指在地面以上,连接道路周边建筑物及其它城市设施,以步行为主要方式的公共交通系统。
“十大旅游”品牌:即会展游、体育游、乡村游、生态游、水乡游、古迹游、文化游、工业游、健康游、休闲游。
异业同盟:指为实现规模效应和增加额外收益,不同行业或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商业主体进行资源共享的商业联合体或合作模式。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指建立一个大数据共享的政府信息平台,投资企业或进出境商品电子数据只需提交一次,就能达到所有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批要求。
银色人才:即已退休的高端人才。
熟地:指经过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达到“七通一平”,可直接用于建设的土地。
“飞地招商”税收分成:指园区、镇街招引的项目落户在其他园区或镇街,项目产生的效益由招商主体与落户地共享的招商机制。
慕课教育:英文“MOOC”的音译,指运用网络开放课程,进行大规模远程授课的教育模式。
翻转课堂:指课堂外提前运用网络视频等进行授课,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
2015年市政府十件实事
一、加强市民安全保障。投入40845万元,加强防范宣传和守法教育,建立健全医院救治绿色通道,加大刑事技术设备投入,组建刑事技术助理员队伍,提升现场证据发现和提取率,实现命案发案率同比下降5%,破案率达93%以上;加大重点区域及路面监控设备的投入,推动出租屋安防设施的安装,加强研判专班和基层技术队伍建设,提升批量破案效能,实现入室盗抢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破案率同比上升3%以上。
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投入119306万元,提高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财政补助标准(包含教科书补助),小学生每年每人补助金额从1050元提高到125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补助金额从1730元提高到2130元;提供新莞人子女积分制入学(含符合优惠政策新莞人子女入学)学位23830个,同比增长10%;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提高民办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投入31150万元,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在全市80%以上的镇街和园区配备食品快检室,对问题食品进行快速抽样检测,及时发现和制止食品制假售假行为;对现有80%以上的食品安全量化C级中小学校食堂进行改造升级,提升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至B级以上标准,推动我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整体提升;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抽检频次,全年抽检蔬菜生产环节不少于15万批次,生猪不少于53万批次,水产品样本不少于5580批次,生产环节不少于2000批次,流通环节不少于1800批次,餐饮服务环节不少于1000批次,定期发布不合格食品抽检信息;整合莞城、东城、南城、万江4街道的生猪定点屠宰场,建成市中心定点屠宰场,加快我市生猪定点屠宰现代化建设,提高肉食质量卫生安全水平。
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投入105398万元,实施6项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力争全市大气质量优于2014年。引导水乡经济区不少于33家“两高一低”造纸企业退出;对全市21个大型煤炭堆场和9个干散货码头的扬尘进行整治;基本完成全市“黄标车”淘汰工作任务;完成400家餐饮服务单位的油烟污染整治;强化对430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点排放企业的监管;淘汰整治100台高污染禁燃区外高污染燃料锅炉;完成石龙镇、厚街镇及生态园3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的建设。
五、提升交通服务能力。投入33680万元,对女性满65周岁以上、男性满70周岁以上的非莞籍老年人实行免费乘公交政策,惠及约4.6万人;对东莞巴士公司投放运营的跨镇公交线路实行降低20%票价优惠,逐步推行城市公共交通低票价政策;新增和更新500辆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公交车,新开通跨镇公交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实施莞深高速南段改造提速,实现全线提速至120公里/小时;整治市区繁忙路段,完成环城南路台心医院和光明隧道等11个路口或路段整治,改善交通秩序。
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投入24008万元,提高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510元/人/月提高至610元/人/月;提高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提高村(社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保障线至每人每月680元,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持平,惠及约1.6万人;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施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全部药品零差价销售,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40%以上。
七、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3489万元,开展文化演出,惠及约30万人;组织文化培训,惠及约1.2万人;组织放映公益电影9900场;扶持业余粤剧团队发展,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东莞市千场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社区)活动,完成讲座1500场,惠及约30万人;进一步开展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完成培训约5万人;开展“送法上门”活动6500次,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和安全防范常识。
八、完善配套体育设施。投入9750万元,进一步打造全国篮球城市,全市每个镇街各选取3个篮球场共96个进行升级改造,免费对市民开放;在各镇街、村(社区)群众生活密集的公共场所,更换205套全民健身器材,方便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增加群众性体育场地,建成茶山镇体育馆。
九、打造便民服务平台。投入2013万元,实施教育信息惠民工程,完善和推广“微课掌上通”平台应用,为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公益性家校沟通服务;建成全市智能公交管理平台,实现市民实时查询公交路况信息;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和手机智能终端等渠道,为公众提供突发事件实时预警信息;建成东莞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为公众提供全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信息;升级完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为参保人提供网上、微信和手机社保服务,方便市民查询社保信息。
十、救助帮扶困难群众。投入15063万元,完成市社会福利中心的改扩建工程,为全市孤残儿童智慧康复增加900个床位;新增5000名符合条件的老人家庭安装使用“平安铃”,使全市享受居家养老“平安铃”服务的人群覆盖面达80%,惠及约1.2万人;实施“银龄安康行动”,为本市60周岁以上五保户、低保户老年人,以及75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2015年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惠及约8.7万人;推动和帮扶8000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帮扶东莞生源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100%就业;为10000名残疾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全个人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