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舞出个“麒麟镇”_麒麟艺术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民间艺术 > 麒麟艺术
舞麒麟舞出个“麒麟镇”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深圳商报
【字体:??

    舞麒麟———是一种民间舞蹈,整个舞蹈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农民辛勤劳动后获得丰收的心情。有句民谚:“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麒麟的走和来,与百姓的乐与忧休戚相关。相传,此舞起源于初唐,赞唱久经破裂的疆土终获统一,麒麟舞,百姓安居乐业。后因长期战乱而失传。辛亥革命,挖掘整理,以贺帝制废除。尔后军阀混乱,民不聊生,麒麟不再复出。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巨型麒麟又由壮实的小伙子们摆弄起来了,在雄浑的韵唱中,时而腾空高飞,时而低首含笑,铿锵、粗犷、朴实、壮美,并不时由众星拱月般簇拥着的村民伴唱出“大地丰收”、“天下安康”的颂词。

    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宝安区观澜人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富了的观澜人富而思健,拉丁舞、迪斯科、交际舞等现代舞迅速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正在迈向城市化的村民生活中。与此同时,作为曾经盛行数百年又一度频临失传的客家民俗舞麒麟,近年来又在观澜这个出现过2名武举人、12名武秀才的“麒麟镇”渐渐风行起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承载历史的新时尚。现在的观澜,闻名遐迩的麒麟队已有松元、樟坑径、桂花和君子布4支,可独挡一面竞技的队员近百人;现在在深圳尤其是宝安龙岗两地,说到观澜,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麒麟,说到麒麟,人们往往又联想到观澜,麒麟已经成为观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舞麒麟习俗历时数百上千年

    观澜的客家舞麒麟,历史有多古老,现在在世的舞麒麟的老人们谁也说不清楚。据该镇松元村麒麟队队长陈国明回忆,他小时候听祖辈们说,他们祖宗250多年前迁徙到松元厦时,这里就已经有了舞麒麟。也有老人说,舞麒麟这一习俗究竟已有多少年历史已经说不清楚了,反正是宝安有了客家人,就有了舞麒麟。

    宝安客家人形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的说源于东晋,有说成于南朝,还有的说早在公元九世纪就已经有了。当时中国的西北方建立了一个小国,后为鞑靼人所灭,该国人亡国后逃向东南“安家客居”,这就是最早的宝安客家人。由此可以推断,客家舞麒麟的历史至少有数百年之久,甚至可能已逾千年。中国很早就有“麒麟献瑞”的传说,客家人则视麒麟为图腾和压邪避灾的吉祥物,通过舞麒麟寄托对和平安定的祈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麒麟要月圆星朗“开光见青”

    观澜麒麟一般长五至六米,其头部用竹片等扎成,讲究玲珑精致,眼睛可以转动,口可以翕合,在舞动时传神达意,其身子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按照传统惯例,新制作好的麒麟,双眼是用红布蒙着的,要“开光”后才能舞动。麒麟的“开光”颇具神秘色彩,需要在月圆星朗的夜晚,子时之后黎明之前,且要在古树下。此时万籁俱寂,麒麟队员捧着麒麟,抬着锣鼓悄悄出发。在“开光“之前,是不能遇到其他人的,否则这个人要行”衰运“。特别是不能遇到孕妇,因为麒麟是个“四不象”,将要“开光”的麒麟等于将要下凡到人世上,撞见孕妇就可能投胎到其肚中,她就有可能生出个“四不像”怪胎。当然,这些都是迷信说法,不足为信。麒麟队来到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上香,供上神位,队中最长者虔诚地将麒麟头上的红布揭去,此时锣鼓大作,鞭炮齐鸣,麒麟“出生”时便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叫“开光见青”,是吉祥的象征。据老一辈的麒麟队员说,“开光”不见青,麒麟就不吉祥,也没生气。“开光”后的麒麟要一直留在队里舞,直至舞到散架不能再舞,不能中途转让或卖给任何人,据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舞麒麟者大都身怀武功

    “开光”后的麒麟成了压邪避灾的吉祥物,无论是祭祀祖宗,还是乔迁新居,抑或生小孩,娶媳妇等,都要舞麒麟庆贺。特别是在新春佳节,麒麟队敲锣打鼓四处拜年更是一种受欢迎的习俗,每到一村一院,先拜祖宗祠堂,再拜左邻右舍,这叫迎春送福。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摆上供品迎接,还要给麒麟队一个红包,这叫你给我吉祥,我给你钱财。解放前,每到春节,松元村的麒麟每年都经深圳、盐田、沙头角,一路舞到香港去,一路的鞭炮锣鼓和迎来送往,好不气派。据悉,当年谁家的小伙子能进麒麟队,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参了军一样,“一人舞麒麟,全家都光荣”。

    在旧社会,一个村里有无麒麟队、水平高底,甚至成了衡量这个村强盛与否的标志之一。因为麒麟队往往就等于武术队,不仅舞麒麟者大都身怀武功,而且麒麟套路本身就和武功套路一脉相承。观澜樟坑径麒麟队年逾七旬的廖天胜老人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哪个村没有麒麟队,就会被别的村看不起,有麒麟队的村,别的村也就不敢轻易惹他们。他说:“那时进了麒麟队,就等于进了武术队,都是些身强力壮的青壮小伙子,麒麟队的教练往往也是方圆数十里数得着的武术高手,不但要教舞麒麟,还要教武术,而麒麟舞套路里本来就有不少武术套路。”

观澜麒麟舞出两位武举人

    观澜松元村振能族中清代出了2名武举人,12名武秀才,这些人都出自麒麟队。当时的松元麒麟队,以其精湛的舞技与深厚的武功,威震宝安长达数十年,这其中,最着名的当数清朝的舞麒麟高手陈德华,绰号“生鸡义”。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松元村陈氏振能族作为“客家人”虽然有了立足之地,但在人力、财力方面仍然处于弱小地位,往往遭到异姓别族明目张胆的欺侮,有时甚至发生族与族之间的械斗。振能族人为能在观澜占有一席之地,选派了麒麟队队员陈德华到少林寺习武。其习武归来时正巧碰上本族与邻村人为争田地而发生冲突,当时双方都动员了全族的力量,青壮汉子手执木棍、钢刀等在松元马井摆开了厮杀阵势,妇孺们则在阵后呐喊助威。陈德华是个讲武德的人,走到阵前,要对方派代表协商解决此事,对方不屑一顾,叫振能族认输才肯罢休。陈德华说;“这样吧,为了避免无所谓的伤害,你们派出最壮的三个小伙子,战我一人,我败了就随你们的便,你们败了,大家就协量解决。”对方人群中冲出3个人高马大的青壮小伙子,挥舞着木棍从三个不同方向直奔过来,徒手的陈德华一个“旱地拔葱”,腾空飞起,在空中向后跃退了四五米远,这一跳一跃的功夫,早已把对方三员战将吓得魂不附体,呆呆的站在那里。德华没有趁机反扑,只是威武地站在那里,等待他们再度进攻。对方知道松元出了武术高手,甘拜下风,一场即将发生的械斗就这样被平息了。松元厦出了个陈德华,本族的年轻人都跟着他练武术、舞麒麟,他在麒麟舞中创新了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了方圆数村舞麒麟的总教头,也为松元厦舞麒麟的发展创新做出了贡献。

    据观澜年逾八旬仍在舞麒麟的曾运发老人介绍,那时麒麟队里多出武功高手,如果两个麒麟在一条路上相逢,两队都不愿承认自己武功差的话,那就都将头昂起来走,两支麒麟队的打斗也就在所难免了。打斗主要看舞麒麟者的武技与舞技了,有时打斗很激烈,是有人要受伤的。他说,有些麒麟队根据队员武技的高低,又在原来的麒麟舞套路里面加进了自己的创造,观澜镇现有的四个村的舞麒麟套路便各有不同。

80多岁曾老伯还在天天舞麒麟

    观澜麒麟解放后曾盛行过一段时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迷信给禁止了。近几年来,生活富足了的观澜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新挖掘出舞麒麟这一客家民俗,重新争回了“观澜麒麟镇”称号。现在,观澜镇20人以上成规模的麒麟队,已有松元村、樟坑径村、桂花村和君子布村麒麟队4支,麒麟队员近百名,镇政府拨出了10多万元,作为他们训练活动经费,并为每个队添置了4头新麒麟。以前观澜镇较为贫穷,一些舞麒麟的队员为谋生去了香港、比利时等地,现在家乡富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陆续回乡,舞起了久违的麒麟。一些现已定居海外的观澜人,对麒麟有很深的感情,听说家乡又成立了麒麟队,往往就为了看看舞麒麟,而专门在新春佳节赶回观澜。该镇文体站领导告诉记者:“现在舞麒麟,不仅成了观澜一项独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而且也成了沟通海外观澜人的一根纽带。”

    现在,每到华灯初上,观澜的年轻人一回到家总爱去玩一把舞麒麟,或跟着麒麟队队员们去学些舞技和武术,以此强身健体。现在如果两支麒麟队狭路相逢,大家往往都会互相谦让,不再争强斗胜。而观澜每逢盛会或者节日,4支麒麟队则每每都会一齐出动,全镇村民和外来工们或驻足围观,或拿出自家扎的麒麟跟在后面起舞学样,自娱自乐一番。麒麟舞,已经成为观澜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连一些退了休的老人也时不时地要到麒麟队去舞上一把。现在,樟坑径村80多岁的曾运发老人,70多岁廖天胜老人,还在天天舞麒麟。

    麒麟舞动时,一人舞头,一人舞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