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粤曲,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_民间曲艺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民间艺术 > 民间曲艺
粤剧粤曲,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东莞阳光网
【字体:??

    粤剧粤曲是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不仅在我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全国、在世界华人地区,都有广泛影响。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生前十分喜爱粤剧,把它誉为“南国红豆”。在30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粤剧艺术涌现了无数优秀曲目,产生了无数名家大师,成为岭南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振兴粤剧粤曲艺术,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载体,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美食粮。

    东莞的戏剧主要是粤剧,东莞的粤剧表演明末已经流行。明张二果《东莞县志》记载:“正德末年横坑钟氏演戏钱鬼,再戏,再钱。”〔民国〕《东莞县志·杂录》载: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粤剧《铁冠图》,对激发人们抗清复明有深刻影响。清末,此剧在东莞依然上演,以推动反清。1892年,东莞籍粤剧艺人自组东成堂粤剧班,广招东莞籍艺人参加,实力雄厚,广纳东莞一带邀演粤剧的订单。

    1921年,双英倩影女戏班成立,曾到日本、越南演出;同年,由广西军阀陆荣廷组织的“军民乐”粤剧班也在越南演出。至1928年在同登散班,演员无着落,由东莞侨商何权接手经营,更名“岭南乐”。是男女班,演出至1938年,在越南播下粤剧艺术。其时,东莞的靓少华自组梨园乐、大中华等戏班,并邀请着名小武靓仙合作,以8000元高薪聘请薛觉先为正印丑生。培养了花旦王钟卓芳、文武小生白驹龙等粤剧名伶。

    此前,叱咤粤剧舞台的莞籍艺人有靓全(原名陈海全),他的“单脚”武功最出名;靓荣,粤剧武生王,原名陈桂荣,篁村区亨美村人,擅长演白须、黑须戏,1924年随人寿年班回家乡篁村,演出《包公审郭槐》,引起轰动。他唱工独到,嗓音洪量,被誉为“正宗武生唱腔”。陈艳浓有女武状元之称,脚踩着用沙煲做成的楼梯,而沙煲完好无损。

    抗战时期,东莞粤剧艺人陷于窘境,临时组演一些“神庙戏”以维持生活。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流动剧团,用戏剧形式宣传抗日。1947年,邑人何非凡自组非凡响剧团,与邑人楚岫云合演《情僧偷到潇湘馆》,连演300多场,创粤剧连续上演的最高纪录。喉管雄曾为粤剧八和堂馆普福堂行长,上手材曾帮助邑人铁扫把李松波及廖侠怀成名。罗丽娟有活西施、生妲己之称。上手材原名叶棣材,曾在“觉先声”粤剧团当乐手,弹打吹各样乐器都演奏,人称“鬼才”,吹锁呐尤其动听,红极一时。

    清末、民国,东莞的业余剧团有:醒天梦剧社、小英雄戏班、双英倩影女戏班、党声剧社、益群剧社、大朗大井头粤剧团(九重天粤剧团)等。醒天梦剧社属志士班,由莫纪彭、林直勉、黄侠毅、李文甫、陈哲梅等组成,1909年到香港演出,宣传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该团全体成员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林直勉还捐出家产,支持剧社。该班主演剧目有《熊飞起义》、《张家玉会师》、《拿破仑血战欧洲》等。小英雄戏班属童子班,1928年成立,由漳澎大天二陈淦组织,在漳澎招收70名13-15岁的少年学习演戏,聘请花鼓红、兰花米、陈天纵等名师辅导,后因陈淦被杀而解散,共维持一年4个月。丁公醒、曾师马(曾淦泉)等都是小英雄戏班出身。双英倩影女戏班由班主漳澎人吴星房的两个女儿吴国英(花旦)、吴尚英(文武生)取名,戏班基本是亲朋戚友,约30人。1926年曾到日本神户、横滨演出4个多月;1929年往广西、越南演出3年,主演剧目有《白蛇传》、《仕林祭塔》、《苦凤莺怜》等,1933年散班。

    建国后,粤剧演出更为活跃。1956年9月26日,省太阳升剧团与东莞挂钩,成为长期在东莞巡回演出的专业剧团。1957年9月4日,该团改名“大江东”粤剧团,全团45人,除上演《三打白骨精》、《李仙刺目》、《杨门女将》等古装剧外,还上演现代剧目《阳光重照大岭山》,很受群众欢迎。这时期乡村业余粤剧团蓬勃发展,尤以麻涌、中堂、道滘、望牛墩、虎门、长安等地为盛,几乎每个大乡都有剧团,逢中秋或春节上演“大戏”。

    1957年12月举办了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时装戏剧观摩会演。1959年底,佛山地区粤剧院三分团,下放本县,成为东莞专业粤剧团,名“东声粤剧团”,全团72人。后因不能满足群众看戏的要求,于1963年3月分为东声粤剧一团、二团,分别下乡巡回演出。一团53人,主要上演《红岩》、《社长的女儿》和《御碑亭》、《方世玉招亲》等,每年演出300余场;二团48人,主要上演《春雷》、《洪湖赤卫队》、《像他那样生活》和《柳毅传书》、《夫妻桥》、《连升三级》等,年演300余场。为培养青年演员,

    1964年10月撤销二团,成立东莞县农村实验粤剧团,全团45人,上演《东江儿女》、《山乡风云》等现代剧。1965年10月,东声粤剧一团和实验剧团合并为东莞粤剧团,全团75人,上演《芦荡火种》、《朝阳沟》等5个现代剧目及古装剧《一张白纸告青天》,共演出520多场。这时全县乡村粤剧团发展到近200个,较着名的有麻涌漳澎、道滘、万江谷涌、长安锦厦、大朗大井头等大队的业余粤剧团,有的还被邀到外地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年11月东莞县粤剧团解散,演员被遣回原籍或另作安排,乡村业余粤剧团的活动从此走向低潮。

    1970年11月,成立东莞县文艺宣传队第二队,全队76人,专演粤剧。演出现代剧目《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盘石湾》、《山乡风云》、《苗岭风云》等;古装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剧目有《水勇英烈传》,10年间共演出2300多场。1978年后,各公社、大队及部分自然村大都成立宣传队上演粤剧。1979年4月,分别成立东莞县粤剧一、二团。主要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选女婿》、《红花开遍凯旋门》、《附荐何文秀》、《女巡按》等,各演出750多场。

    1981年7月,两团合并,调整为48人,演出230多场。1982年6月,与成立于1980年的东莞青年粤剧团合并,全团49人,主要剧目有《红娘》、《血泪孤坟》、《火烧琵琶谷》、《碧波葬香魂》等,共演1045场。1985年末成立东莞市粤剧团。由于受到电影、电视、港台流行歌曲的冲击,观众越来越少,粤剧演出走向低潮。东莞市粤剧团于1987年解散,全市仅存道滘镇、石龙镇、莞城皮革厂等业余剧团坚持排演粤剧。

    莞籍的粤剧名家不少,成就较着的除上述外,还有林瑜、梁沛锦、陈天纵、陈笑风、楚岫云、卢启光、陈少茶、叶弗弱、黄不灭、袁仕骧、林家声等。林瑜长期担任编导,他导演的名剧有《关汉卿》、《搜书院》、《山乡风云》等;黄不灭原名黄国雄,黄家山人,从少爱好音乐,18岁加入“八音班”,30岁左右走上粤剧“棚面”,为千里驹、白驹荣、曾三多、马师曾、白玉棠等名伶伴奏。千里驹的《燕子楼》名曲,红线女的《思凡》唱腔改革,《关汉卿》、《搜书院》的唱腔设计,都有黄不灭的功劳。梁沛锦对粤剧作了深入研究,写了《粤剧剧目通检》等10多册工具书,成为粤剧研究的博士。 近年来,东莞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文化新城。

    2002年,东莞与中国歌舞团合办了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东莞歌舞团),创造了一批高品位的文化节目。同时,全市各种文艺创作喜获丰收,涌现出一批优秀艺术小品,获得全国全省多个奖项,并举办了文化高地直播车系列活动在社会反应强烈。 长安业余粤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粤剧《思源》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得到好评,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颁奖演出民间戏剧特别奖、优秀编剧奖和优秀策划奖。现代粤剧《思源》以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东莞出现村民大逃亡为背景,剧情通过两对恋人的错位姻缘,情节一曲三折,不断出现“危机”、“悬念”,最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春风拂煦下,富而思进,开拓进取,在农村建成东华电子城,走向美好辉煌的明天。

    2002年2月28日,省委宣传部、省市剧协、市文联和东莞市、长安镇政府有关领导观看了由东莞市戏曲协会长安分会属下的业余粤剧团排出的现代粤剧《思源》,他们一致认为,作为镇一级的业余粤剧团能紧跟形势,编演大型现代粤剧,实在是难能可贵。广州市剧协邀请长安业余粤剧团于3月22日、23日前往南方剧院表演,为广州的粤剧爱好者献演《思源》,农村业余剧团进省城做“大戏”,对剧团的全体演员无疑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