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莞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_年度工作计划_市卫生健康局__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市卫生健康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索  引 号:304219773/2018-03744 分       类:
  • 发文机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发文日期:2018-04-11 09:26
  • 名称:2017年东莞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 文号:
2017年东莞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2017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对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按照“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东莞”总目标,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市卫生计生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7年度工作优秀市直单位”,并夺得4项“单打冠军”;市妇幼保健院获评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寮步镇、大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人获评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有1人同时荣获“东莞市道德模范”及“广东好人”称号;有1个家庭荣获首批“全国幸福家庭”称号,7个家庭荣获首批“广东省幸福家庭”称号;我市卫生应急代表队荣获全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决赛团体二等奖。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7东莞国际马拉松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实现“零死亡”目标,有力保障了3万名参赛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年来,我们奋力攻坚克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突出强化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大会,部署推进下一阶段全面深化综合医改工作。出台东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意见,明确了医改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等内容。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继设立市属公立医院院长专项资金,又设立了镇街公立医院院长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为每年3000万元,启动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补助及奖励的申报评审工作。推进寮步镇、茶山镇、大岭山镇与广东医科大学合作共建附属医院,由市财政一次性资助经费3000万元。公立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完成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市第七人民医院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全市已组建36个医疗联合体、21个专科联盟,所有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医联体新院区建成投入使用,我市首个医联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松山湖(生态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组建医联体。43所医院组建东莞市胸痛中心联盟,市中医院与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治未病专科联盟。启动医疗机构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市正式启动医疗机构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改革,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先行完成第一批药品采购,有效保障临床短缺药品供应和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推进“医药分开”改革。继续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中药饮片除外),全市公立医院药品费用下降5.17亿元,实际为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7929万元。设置4个急(抢)救药品常态储备点。出台市级重点药品监控目录。有3所医院开办药学门诊。制定各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指标,执行医疗费用公示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办医。社会办医疗机构增至2059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数的79.3%,其中社会办医院有53所,占全市医院总数的52.5%。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住院量、门诊量分别占全市医疗机构的29.9%25.3%26.7%,三项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

一年来,我们突出工作重点,基层能力建设实现新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市建成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403所。2017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为1871万人次,为历年最高,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27.5%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人均补助标准达55元,超额完成省目标。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68个,共签约群众267.34万人,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32.39%67.83%,超额完成省目标。圆满完成省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81.21%顺利完成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

一年来,我们完善分级诊疗,优化整合资源亮出新举措。启动建设区域中心医院。印发《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2022年)》,成立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工作小组,按照园区统筹片区协调发展部署选定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塘厦医院、常平医院、麻涌医院等5所医院启动建设区域中心医院。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建设。出台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选定2家公立医院和2家民营机构作为试点,其中东坑医院护理院(养护中心)、万江福星女儿家护理院建成投入使用,首批入住共60多名老人。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市儿童医院、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体建筑工程顺利完成封顶。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市中心血站已同步奠基和开工。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升级改造并上线使用。选取市人民医院等6所医疗机构作为全市预约服务统一平台建设项目试点,正式面向市民提供预约服务。“健康东莞APP”上线投入使用,下载近2.2万人次。“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273篇,关注人数超过5万人,总阅读量超过200万次。卫生计生系统新协同办公平台一期上线使用。

一年来,我们加强内涵建设,医疗服务质量跃升新层次。大力提升医院等级水平。市人民医院、东华医院顺利通过省“三甲医院”复审,常平医院、大朗医院通过“二甲医院”评审。市妇幼保健院正式挂牌为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着力提升专科和科研水平。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出台加快推进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指导意见,新增市级重点专科15个、特色专科9个。成立市临床病理、药事管理、消毒供应、脑卒中等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布全市脑卒中溶栓地图。全系统科研立项472项,同比增长42.6%;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奖35项,其中一等奖3项;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797项,同比增长23.4%。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加强市国医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建工作。挂牌成立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遴选市级名中医师承项目20项。369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虎门中医院“粤港澳大湾区毫火针疗法培训推广中心”项目被列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论坛合作项目之一。全面宣传贯彻《中医药法》,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制。加强督查考核。实施全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开展全市二、三级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评价,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质量巡查以及院感暨消毒供应管理专项督查。

一年来,我们推进关口前移,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新成果。筑牢重大疾病“防护墙”。建立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及时有效处置手足口病、登革热、人感染H7N9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疫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免费接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合计323.45万剂次,同比增长18.7%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实施免费窝沟封闭6.9万人次,共21.8万颗牙齿,免费局部涂氟7.3万人次,超额完成2017年度市民生实事预定目标。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增至78.78%78.6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4.95%推进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顺利开展放射卫生监测项目、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我市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指导9个镇开展国家卫生镇复审并通过省级考核,指导企石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达100%。创新综合监督执法手段。以市政府“智网工程”首批入格事项为重点,全面推动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积极构建市村三级协同监管网络。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共抽查监督对象967户。启动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在公共卫生领域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市场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及“黑名单”制度,健全信用约束管理机制。向社会公示违法违规医疗机构新增63间,督促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针对医疗美容服务、游泳场所、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等开展9个专项整治行动,全年查处违法案件511宗,同比增长28%,罚没款121.5万元,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宗,综合监督执法力度显着增强。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人才队伍建设焕发新生机。强化人才工作领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市卫生计生人才工作。开展新一轮“暖心工程”调研活动,由局副处级以上领导带队深入各医疗卫生单位走访高层次人才近1000人。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出台公立医院引进和培养医学领军人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医学学科骨干实施方案,培养镇街公立医院医学领军人才1人、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人、医学学科带头人11人、医学学科骨干446人。出台卫生计生人才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方案,实施13项卫生计生人才培训项目和11项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养项目。通过考核、考察等方式引进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卫生专业人才25人,全部纳入编制管理。选派6名市属医院学科带头人、36名业务骨干分别到港澳台着名大学院校、国内着名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培训。选派6人赴美国分别参加“2017中美医院管理论坛”及“梅奥诊所医院管理者论坛”,交流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成2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推进建设2个全科医生实训中心,举办全市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市中医院、东华医院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新增5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医院。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准入培训640人,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累计达580人。全科医生培训累计1667人。特殊专科护理岗位护士准入规范化培训累计279人。市人民医院被认定为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学员培训中心。市级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累计完成三期共48人。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共1.1万人次,中医药人员培训637人次。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开展“东莞名医”第2管理年度考核,对198名第一批东莞名医进行年度综合考核,给予合格者一次性发放特殊津贴,共641万元。对引进和培养的医学领军人才、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共896给予补助,共3872万元。在全省率先设立专职精防医生工作岗位补助津贴,给予市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专职精防医生补助2万元//人,镇街(园区)医疗卫生机构专职精防医生补助1万元//人。全市卫生人才流动保持“净流入”良好态势,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强化。

一年来,我们贯彻“三个转变”,计生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坚定不移抓好计生服务工作。2016年全市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2017年,坚持以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为导向,落实排名预警工作机制,强化基层计划生育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开展流动人口集中服务管理专项行动,推进流动人口计生双向管理,完成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认真落实“一票否决制”,完成计生审核5526例。深入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确保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维持正常水平。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98.47%,同比上升0.25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1,常住人口出生率13.95‰、自然增长率12.4‰。其中,常住人口二孩出生5.99万人,增长达13.88%;户籍人口二孩出生3.01万人,增长达63.59%。增强妇幼健康保障能力。在出生人口特别是二孩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全市常住人口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完成10808对夫妇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继续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地中海贫血防控、妇女“两癌”筛查等10项妇幼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经费7096.55万元。实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补助项目,完成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4.5万例。市人民医院、康华医院顺利通过产前诊断技术现场评审。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全市按时足额发放计生养老奖励金7505.49万元、计生节育奖488万元、计生特殊家庭扶助金371.98万元,计生养老奖励力度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全面推广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全年保费达1888.5万元,为全市6.2万个家庭提供了保障。启动“新市民健康城市行”活动,创建一批东莞市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和家庭。开展“生命之舞”青春健康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一年来,我们着力改进作风,党风政风行风呈现新气象。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行党员“集中活动日”制度,举办4期“我的故事我来讲”学习主题活动,初步呈现党建品牌效应。出台落实“四个一”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年创建2“机关服务型党组织精品示范点”、2个“共产党员先锋岗”、2个“党支部标准化示范点”。市人民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获得全市卫生计生系统首个“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出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强化党建主业主责意识。深入推进谈话提醒工作,构建抓早抓小机制,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纪检巡察监督及内部审计工作。围绕“讲政治、强党性、严纪律、守规矩”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专题辅导和警示教育。完成对局直属单位内部巡察工作全覆盖,并启动驻点交叉监督工作,督导被巡察单位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开展全市40所公立医院医药回扣专项治理工作,并向上级提交专题报告。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共33人。对2所医疗卫生单位离任领导干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出台《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7 年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出台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组织开展2017年度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定依法分类处理群众信访诉求的实施意见,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年依法处理群众来访医疗纠纷283宗,同比下降11%。行政诉讼案件一审立案2宗,同比下降50%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深化文明创建,对照标准,查摆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为我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作出积极贡献。成功举办第二届东莞“最美医生”“最美护士”评选活动,首次举办“我的中医故事我来讲”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卫生计生系统正能量。

同时,我们全力落实援建和扶贫工作。全年共组织派出1名援藏干部、10名援疆医务人员、3名援外医生、1名省内扶贫干部、15名对口韶关支医人员、6名对口昭通帮扶人员,在各领域取得支医帮扶良好成效。向新疆第三师、林芝市巴宜区分别捐赠一批价值450多万元、23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推进揭阳市惠来县厚山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累计帮助9户实现脱贫。向麻涌镇麻一村提供帮扶资金39.85万元。

 

2018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作出专题安排,进一步深化学思践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市委第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结合起来,着力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认真分析当前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完善健康东莞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化思想理论武装,进一步激发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坚持目标导向,深化综合医改

一是抓紧启动薪酬制度改革。根据“两个允许”的精神,全面启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并在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出台《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并组织实施。调整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科学补偿机制,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制定东莞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启动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公立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40%以上。

二是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出台东莞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和签约服务包及收付费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40%左右。统筹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和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人才流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双向转诊的标准和程序,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市域内住院率(市域内常住居民留在本市医疗机构住院的比例)达到96%以上。

三是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配合推进深化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到2018年底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病种数不少于3000个,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总额控制付费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市医疗保险支付制度,促进医疗机构间良性竞争,激励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27%

四是推进药品采购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执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改革,降低药品采购成本。到2018年底,全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下降到27%以内(不含中药饮片)。加强重点药品监控制度建设,将能量及营养成分补充性药物、免疫增强剂、中药注射剂和辅助药物等药品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切实做好重点药品的采购、使用管理。与此同时,实施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调整,完善科学补偿机制。

五是强化全行业综合监管。推动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加大综合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卫生计生法律法规的行为,保持严打“非法行医”高压态势。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及执法全过程记录、信用约束等监管措施,继续落实“黑名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建立联合惩戒机制。继续开展飞行检查和暗访。做好涉水产品、消毒产品、放射诊疗等行政事项的承接工作。

六是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启动全市电子病历共享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工作。推进全市预约服务统一平台建设,实现全市公立医院全覆盖。完成分级诊疗信息平台试点实施工作。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三、改善医疗供给,着力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按照《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2022年)》,依托现有公立医院的资源,推进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进一步理顺医院管理模式、市镇投入比例和产权归属等相关事项,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成市儿童医院,新增600张床位,提升全市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市第九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市中心血站建设及市第六人民医院改造工程。出台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性意见,推动部分镇街公立医院向专科医院、医养结合机构转型或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整合。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到4.4张,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 张。探索共享全市医疗用品消毒供应资源,逐步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疗用品集中规范化消毒管理。

二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的财政补助力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升级改造工作,完成15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60.5元,继续免费为全市常住居民提供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以上,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

三是扎实推进健康服务业。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兴办康复、护理、中医、老年病、精神病等类别的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开拓高端医疗服务领域。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诊疗服务量占总量30%左右。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医养结合人才培训制度,加快开展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工作,推进洪梅医院建设护理院养护中心,协助沙田镇敬老院兴办护理院,扩大医养结合试点。探索医疗康复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结合的医养结合。实现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人服务便利通道。

四是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加快推广远程医疗、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医疗服务模式。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为基础,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多学科联合的医疗服务。鼓励和扶持专科发展,医教研协同,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在医学创新、医疗质量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我市医疗机构在解决疑难、危重疾病及相关技术问题上的能力。继续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整体提升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五是加快培养引进卫生人才。2018年底,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公共卫生人员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30.42.9,医护比达到1 1.26;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达到2.3;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34%以上;新进特殊专科护理岗位护士100%接受准入规范化培训;引进和培养5名医学领军人才、5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00名青年医学后备人才。加强“东莞名医”第3管理年考核管理工作。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新建2个全科医生实训中心。同时,加强与高等医学院校交流合作,继续推进东莞卫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合作。

六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六大项目的投入责任。结合简政强镇事权下放的改革,进一步理顺镇街财政供给关系,落实所有公立医院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单位,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

四、坚持预防为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是建设高效卫生应急体系。针对疾病流行特点,加强疫情风险监测与评估,及时掌握疫情变化趋势,提前发布预警,做好应对准备。认真履行联防联控牵头单位职责,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做好人感染H7N9流感、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二是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落实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全面推进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管理,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登革热、手足口病、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以及艾滋病、结核病和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继续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贯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加强精神科医师转岗和基层精防人员技术培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实施职业病防治项目,加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重点职业病监测。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000场,宣传防病治病常识和优生优育等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观念。牢牢把握舆论宣传阵地,努力提升我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影响力。

三是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实施“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深入开展以灭蚊、灭鼠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病媒生物防制监理监测系统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指导长安、虎门等12个镇开展国家卫生镇复审工作,新创建3-5个省、市卫生村。推进我市健康城市以及石龙镇、清溪镇重河村等健康镇村创建试点工作。

五、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市国医馆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启动市中医院“三甲”复评。支持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中医医联体。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推动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服务。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和加强慢性疾病中医药防控体系建设。

二是全面提升中医药医教研能力。推进“三名”工程,充分发挥市中医药研究所科研能力和推广使用院内制剂。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建设20个市级名中医师承项目、20个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举办“西学中”、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开展场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

六、促进均衡发展,改革完善计生服务

一是完善全面两孩配套政策。完善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强化风险防控,确保生育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开展生育关怀工作。发挥计生协会网络优势作用,落实中央赋予的“六项重点任务”。

二是加强妇幼保健能力建设。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开展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及新一轮东莞市免费唐氏综合征产前检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推行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强化妊娠风险评估管理,完善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会诊、转诊网络。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和产妇产前检查率分别达到98%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10万和4‰以下。

三是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突出重点区域,开展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活动,做好动态监测调查工作。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网格化管理、综合治理和区域协作工作,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积分入学、积分入户工作。

四是建立完善家庭友好政策。关怀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优先便利医疗服务工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修订《东莞市计划生育养老奖励办法》。全面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推进新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国家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新家庭计划项目。

七、强化责任担当,营造良好行业生态

一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按照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按照上级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动党的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谈话提醒活动,进一步完善抓早抓小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完善行风建设内部监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对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零容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弛而不息反对“四风”。开展全市卫生计生系统驻点交叉监督工作,督促和指导内部巡察期间发现问题的整改,加强对全市公立医疗卫生计生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坚持开展谈话提醒活动,构建抓早抓小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继续加强和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逢离必审”。出台《关于规范市卫生计生局直属各单位重大议事规则的意见》,规范和统一集体决策机制。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组织协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履行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重大行政执法和公平竞争审查等有关程序规定。组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放管服”改革,实施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推进“减证便民”和“一门式、一网式”服务。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专栏建设。优化办事流程,到2018年底实现所有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进一步规范卫生计生行政许可档案管理。

三是统筹做好其他工作。继续做好医疗援疆援藏援外、省内卫生智力扶持山区及精准帮扶、市内扶贫工作。统筹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信访维稳、机要保密、督查督办、应急救援和节假日、突发事件的值守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