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04219773/2016-03004 分 类:
-
发文机关:
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发文日期:2016-03-10 00:00 - 名称:
2016年东莞市卫生计生工作重点 - 文号: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卫生强省决定、实施卫生强市战略、打造健康东莞的起步之年。今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扎实推进卫生强市和健康东莞建设;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把握新机遇,全面启动卫生强市建设
深入贯彻广东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和医疗卫生强基创优、构建高地两个《行动计划》任务。春节过后,我市将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建设卫生强市实施意见,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对卫生强市战略作进一步部署。同时,根据卫生强省相关指标要求,结合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卫生强市相关考核指标体系,纳入镇街(园区)党委、政府及部门年度工作考核评估,按照三个时间节点,建立台账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逐条逐项推进卫生强市工作。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和群众预期,增强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强市建设,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建机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出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N配套政策文件,推动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破除医院逐利机制,重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人事编制、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初步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框架,强化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履行对市属公立医院的管理责任,推进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
(二)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切入点,完善医疗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我市“基层首诊、双向分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规范转诊标准和流程,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申报创建4家规范化培训基地,签订协同培训、委派培训协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重点人群签约率不低于30%。
(三)推进药品耗材供应改革。积极探索我市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模式。继续推进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逐步扩大招标目录范围,降低医用耗材采购成本。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短缺药品储备机制。深化药品集中采购“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药品分类采购。
(四)引导社会办医错位发展。编制《东莞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及“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社会办医预留足够的空间,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支持社会资本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高端医疗,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区域注册制度。
(五)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商业健康保险等相关支撑产业,推动发展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延伸性服务,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供给模式,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壮大。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和老年康复、老年护理、长期照护等专业医疗机构。
(六)深化人事编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综合改革,逐步实施编制备案制和全员聘任制。加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着力解决基层医院人手不足问题。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适应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疗机构运作效率为出发点,探索医院用人管理新模式。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机制,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福利政策,落实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调动积极性。
(七)加快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三大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系统信息集成、互联、共享。
三、立足抓统筹,推进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
(一)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按照国家、省的要求,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政策衔接和舆论宣传工作。
(二)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强化性别比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均衡发展。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完善流动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活动、计划生育优待扶助奖励工作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三)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完善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救治网络建设,落实“降消”项目,深入开展爱婴医院复核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工程,落实市政府十件实事(整合婚前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和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推进妇女“两癌”检查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四)加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落实利益导向“四项制度”,做好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广泛开展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幸福家庭等宣传活动。推进“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争取提前通过国家验收评估。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婴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年人健康等方面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四、注重促管理,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巩固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理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内部职能,加大综合协调力度,继续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形成分工明确、协调一致、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基层疾控机构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室装备和规范化管理,筑牢基层疾控工作“网底”,提高基层疾控人员业务素质。继续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扩大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服务,促进高危人群、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对艾滋病综合防治服务全面可及。实行结核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加强耐多药结核病防控工作。实施免疫规划规范化管理。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慢病监测系统,开展儿童口腔健康管理项目试点工作。加大性病麻风病监测力度,创建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完善精神卫生技术管理与指导网络,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
(三)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力争以优异成绩通过复审。以防控H7N9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为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全市防控媒介传染病工作。推进卫生创建活动,组织指导相关镇街迎接国家卫生镇复审,申报5个省市卫生村。推进健康村(社区)试点建设。
五、围绕强能力,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优化资源布局,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开展新一轮二级医院等级评审,把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统一纳入全市医院等级评审和管理,提升运行效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各级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着重规划、建设和发展一批达到二级、三级医院水平的镇街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建立结构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
(二)推进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启动临床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评审工作,形成布局合理、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各具优势特色的专科点群。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探索开展医学科研课题立项工作,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大专院校合作引进医学影像、精神卫生、儿科等医学专业人才。加强公立医院骨干医生培养,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名医、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等特色人才政策,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加强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探索开展创建护理重点(特色)专科。
(三)规范质量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在全市所有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全面铺开绩效考核。继续开展大型医院巡查。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发挥各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继续开展平安医院建设,稳妥推广医疗责任保险。加大临床路径管理应用。
(四)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市人民医院分院、市儿童医院以及市中心血站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东莞卫生学校向东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升级建设。规划建设肿瘤、心血管、骨科、口腔、眼科等专科医院。探索建立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和临床检验中心试点。
六、紧扣惠民生,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
(一)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推进中医药“七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增强龙头建设,加快市中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壮大枢纽建设,发挥综合医院中医科在中医药服务网络中的骨干枢纽作用。巩固网底建设,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建立“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产品,提升中医、中西医交融和“治未病”服务能力,成立“治未病中心”,指导中医服务机构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推动中医药与康复养老结合。
(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巩固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建设,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学术传承,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与交流,鼓励中医中药科技创新。
七、着力转作风,营造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环境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行政规章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规范各类行政行为。开展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职能转变相关工作,开展行政审批事项专项深化清理,完善和全面实施权责清单制度,明确权力事项的岗位责任,确保各项权力落实到位。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健全本部门工作机制和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加大后续市场监管力度,引导市场主体守法经营。
(二)强化综合监督执法。整合卫生与计生监督执法队伍和资源,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日常监督和行政处罚等工作。创新综合监督执法模式,推进卫生监督协管工作,依法打击涉卫生计生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飞行检查和暗访工作,落实镇街监督责任。加快建立统一的监督执法信息平台,提高综合监督执法效率,促进综合监督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一岗双责”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从严治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预警机制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落实行风建设“九不准”、“五严守”,持续推进整治“四风”行动。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活动。加强基层纪检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设有党委的单位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建立内部巡查制度,推进巡查试点工作。健全内审和审计监督机制,做到关口前移,严格执行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发挥任中审计预防性作用,做到“逢离必审”。
(四)打造新闻宣传品牌。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实现卫生计生宣传全覆盖。健全新闻发布、突发事件新闻应对、舆情收集反馈等工作制度和规范。紧扣深化医改、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全面两孩等重点工作,加强主题宣传。开展“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品牌宣传活动,实现典型宣传新突破。开展全省卫生计生宣传创新项目、宣传示范基地、公益广告有偿征集、好新闻评选活动及精神文明创建等五大类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宣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