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社会经济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东莞概况 > 社会经济
201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字体:??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也是东莞推动高水平崛起的攻坚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核心任务,着力优环境、抓改革、促转型,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奋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培育创新动力,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4年东莞生产总值(GDP)588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697.9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3162.44亿元,增长6.3%。三大产业比例为0.3:45.9:5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604元,增长7.4%。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219.54亿元,增长13.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45.79亿元,增长7.6%。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下降4.5%,金融业增长9.0%,房地产业增长3.2%,其他服务业增长10.9%。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总数62.93万户,同比增长11.0%。其中企业工商登记20.89万户,增长20.7%;个体户登记41.96万户,增长6.8%。私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较快,增长24.9%。从新登记注册情况看,2014年,全市工商新登记114278户,增长7.6%;新登记企业45633家,增长41.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其中居住类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衣着类上涨0.3%,食品类上涨6.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3%,烟酒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3%。此外,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0%。

全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1066.2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5.21亿元,增长11.2%。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57.68亿元,增长2.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9.53亿元,公共安全支出53.69亿元,教育支出118.9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96亿元。全年全市税收总额1237.04亿元,增长14.0%。

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20万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0.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6%。

二、农业

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按可比价计算,下同)1.0%。其中农业产值20.35亿元,增长6.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9%;林业产值0.36亿元,下降1.6%,占1.1%;牧业产值4.51亿元,下降11.6%,占13.3%;渔业产值7.73亿元,下降4.1%,占22.8%。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61万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19.8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2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27万吨;蔬菜产量39.05万吨,增长2.1%;生猪出栏20.82万头,下降10.4%;家禽出栏428.14万只,下降7.4%。

2014年新增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9个。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农业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以上10家,国家级3家)、有效期内的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达47个(含林业、渔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93.5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1482.63亿元,增长11.8%,占57.2%;轻工业增加值1110.91亿元,增长5.0%,占42.8%。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803.81亿元,增长10.6%;四个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249.66亿元,增长4.0%。

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9.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9.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0.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6.2%。

全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4.4%,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增长22.7%,石油及化学制造业增长5.4%。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3.8%,船舶制造业和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9%和8.5%;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中,钢压延加工增长22.7%;石油及化学行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0.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4%,橡胶制品业下降5.5%。

全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4.0%,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4.9%,食品饮料业下降5.0%,家具制造业增长1.2%,建筑材料增长11.9%,金属制品业增长12.6%,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下降7.2%。

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8.7%,实现利润总额331.86亿元。

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95.84亿元,增长8.1%;施工面积1102.92万平方米,增长39.5%;竣工面积505.87万平方米,增长29.1%。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7万元/人,增长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209.33亿元,增长18.9%;集体经济投资92.79亿元,下降22.8%;民营经济投资949.68亿元,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23.47亿元,下降6.2%。

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397.45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351.33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029.3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14个,共完成投资601.80亿元。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8.06亿元,增长18.2%。商品房施工面积3585.66万平方米,增长26.3%;竣工面积264.94万平方米,下降26.9%;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面积665.05万平方米,下降20.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58.74万平方米,下降25.4%。全年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额644.13亿元,下降16.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511.28亿元,下降22.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88.68亿元,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79.96亿元,下降4.5%。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91.81亿元,增长9.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23.48亿元,下降0.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4%;日用品类增长4.3%;汽车类增长6.9%。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625.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进口654.61亿美元,增长5.2%;出口970.69亿美元,增长6.8%。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268.77亿美元,增长33.9%;加工贸易出口657.50亿美元,下降3.7%;其他出口44.42亿美元,增长77.7%。

按出口的地区分,对亚洲出口516.68亿美元,增长4.1%;对北美洲出口237.32亿美元,增长3.4%;对欧洲出口159.22美元,增长16.0%;对拉丁美洲出口32.05亿美元,增长17.0%;对大洋洲出口13.36亿美元,增长23.3%。

全年机电产品出口696.25亿美元,增长5.8%,占出口总额的7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5.24亿美元,增长8.7%,占37.6%。

全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65宗,合同外资金额43.15亿美元,增长6.8%。实际利用外资45.29亿美元,增长15.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9.00亿美元,增长7.7%;专用设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2.39亿美元,下降17.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58.39亿元,增长2.9%。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144.9公里,公路密度208.7公里/百平方公里,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民用)165.14万辆,增长6.8%。其中汽车保有量155.96万辆,增长12.3%。

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0915万吨,货物周转量75.52亿吨公里;水路货物运输量4460万吨,货物周转量372.48亿吨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5524万人,旅客周转量85.26亿人公里;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1.00万人,旅客周转量2004万人公里。全年港口旅客吞吐量31.3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2900万吨。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69.46亿元,比上年下降3.6%。邮政发送信函4369万件,邮政特快专递88万件,邮政汇款金额122.16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公共电话)327.21万户,比上年增加5.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63.09万户,减少87.30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248.76亿分钟,年末互联网用户204.86万户,比上年减少11.2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95.89万户,减少11.65万户。

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6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1家。全市有旅行社76家,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游客356.21万人次,下降14.8%。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22.18万人次,下降11.6%;接待港澳台游客234.03万人次,下降16.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75亿美元,增长8.6%。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434.77万人次,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74.60亿元,增长8.1%。全年东莞组团外出旅游150.88万人次,下降6.3%。其中,国内旅游131.40万人次,下降8.4%;出境旅游19.48万人次,增长10.9%。

八、金融

全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66.85亿元,增长9.0%。

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129家,其中银行类机构37家(含1家代表处),保险类机构52家,证券期货类机构40家。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9069.92亿元,比年初增长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06.79亿元,增长2.9%。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5331.63亿元,增长11.7%。在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182.98亿元,增长18.8%;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5.48亿元,增长0.8%。

全年股票总成交额12723.86亿元,同比增长54.3%。年末保证金余额161.89亿元,增长145.3%。

全年全市各类保险保费收入258.00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4.88亿元,增长18.5%;人寿险保费收入173.12亿元,增长27.7%。全年保险赔款与给付金额70.27亿元,综合赔付率为27.2%。

九、科技和教育

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235家企业拟通过认定,总数预计达755家,位居省内地级市首位。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8431件和2033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913件,同比增长7.11%,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4.31%;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624件,同比增长8.63%,排全省第3位;PCT专利申请量为299件,排全省第3位。科技资源加快集聚。新建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和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2家新型研发机构;成功举办2014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全市新增7个省创新科研团队立项,引进总数达到22个,居全省第三;新引进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团队立项资助6200万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工作稳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得到加强。推动出台《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启动科技保险试点,专利质押融资累计贷款1.12亿元。

年末,全市有幼儿园881所,同比增加54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276所,比上年增加139所。全市有小学320所,在校学生68.73万人,本市户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初中172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20.66万人,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4%。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共有65所,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和多层次学校高中部)40所,在校生7.81万人,中职学校25所(含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6.44万人。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6.99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2.28万人,毕业生1.3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41个,博物馆33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电影放映单位60个,网吧1136间。全市有公共广播节目63套,公共电视节目36套。全年共发行报纸4403.69万份,其中《东莞日报》3266.27万份;各类杂志70.83万册,电影放映62万场次,观众1102.37万人次。

年末全市有医疗机构2156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所,门诊、诊所、医务室、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2070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31万人,医疗机构病床2.67万张。全年诊疗总人数下降4.9%。

全年全市运动员共获得124枚金牌、134枚银牌、111枚铜牌。其中夺得全国赛金牌8枚;广东省赛金牌113枚、银牌100枚、铜牌92枚。全年举办全市全民健身活动333次,参加人数18.87万人次。全市有各类体育运动场地13860个(座),其中体育场516个,体育馆166座,灯光篮球场5316个,足球场102个,健身路径1384条,室外游泳池353个,室内游泳池56个,室外羽毛球场1378个。全市有体育彩票发行网点979个,销售总额15.09亿元,体彩公益金10956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

2014年东莞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东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12元,名义增长8.7%。

从城乡划分来看,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按新口径测算,2014年东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64元,名义增长8.6%;全年东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27元,名义增长9.0%。

从收入构成来看,东莞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792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8.2%;人均财产净收入6242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5%。

十二、社会保障

全市五大险种参保总人次为2748.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基本医疗保险615.69万人次,失业保险392.59万人次,工伤保险492.28万人次。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87.05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131.22亿元,年末保险基金累计余额887.78亿元。

年末全市有收养类福利事业单位37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社会福利中心1个,敬老院34个,敬老院供养老人1603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2724人,全年社会救济2.1万人。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0404万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467万元,慈善基金结余2.35亿元。全市纳入“五保户”对象有854人,“五保户”费用支出2123万元。

十三、人口、资源和环境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91.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4万人,出生率为11.2‰;死亡人口1.03万人,死亡率为5.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34.3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0.9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88.81%。

全年雨日天数174天,日照时数1959小时,平均气温22.9摄氏度,相对湿度74%,降水量1936毫米。

年末全市森林公园达19个,新增森林公园配套设施一批。林业用地面积80.37万亩,生态公益林32.96万亩,林木积蓄量282.90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2.75万立方米。

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922.02平方公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45.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44.5%,绿化覆盖率为47.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平方米;全市已建成公园1210个,面积1.45万公顷。

注:1.本公报中201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2008-2013年数据为年报数,最后统计数据以《东莞统计年鉴-2015》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

4.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四个特色产业包括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业)、包装印刷业。

先进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制造业、石油及化学制造业。

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的通知》(粤办函〔2013〕561号)要求,全省自2014年起正式启动分市县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工作。由于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的统计范围、口径和方法不同,一体化住户调查数据与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老口径数据不可比。

①可支配收入的指标内涵大幅收窄。

②调查范围和对象扩大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数据。

③城乡居民组别调整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数据。

6.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

7.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局;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数来自市农业局;进出口、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外经贸局;公路通车里程、交通运输、公路、水路相关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电业务收入、邮政发送信函、电话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邮政、电信、移动等相关运营商;星级酒店及旅游情况来自市旅游局;年末各类金融机构数据来自金融工作局;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来自市人民银行;股票总成交额及年末保证金余额数据来自证券期货业协会;保险保费及赔款与给付来自市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以及科研成果奖等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艺术馆、文化站、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公共广播节目、报纸杂志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医疗机构等数据来自市卫生局;运动员获得奖牌、健身活动、体育彩票发行情况来自市体育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社会保障局;福利单位、敬老院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出生和死亡人口等相关数据来自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森林公园、林业用地、生态公益林、林木积蓄量等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建成区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来自市城乡规划局;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公园数据来自市城市综合管理局。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