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粤剧博物馆于5月正式启用,这是继佛山粤剧博物馆后,广东省内第二家粤剧博物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东莞为什么要在人家之后建设粤剧博物馆?据悉,这是为振兴东莞粤剧。人们不禁要问粤剧在东莞到底怎样了,是面临生存危机还是重获新生?
粤剧,离市民既近又远
辉煌曾经戏班曾到日本越南演出
据了解,东莞作为粤剧的发源地之一,东莞的粤剧表演明末已经流行。《东莞县志·杂录》载: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粤剧《铁冠图》,对激发人们抗清复明有深刻影响。清末,此剧在东莞依然上演,以推动反清。1892年,东莞籍粤剧艺人自组东成堂粤剧班,广招东莞籍艺人参加,实力雄厚,广纳东莞一带邀演粤剧的订单。1921年,双英倩影女戏班成立,曾到日本、越南演出;同年,由广西军阀陆荣廷组织的“军民乐”粤剧班也在越南演出。
东莞民俗学家张铁文曾编过《东莞粤剧志》的一个章节,他介绍说,整个民国期间,东莞粤剧都是笑傲江湖,人才辈出,丁公醒等人便是典型代表。直到抗战期间,粤剧演出才陷入困境,只能演偶尔一些小戏。抗战胜利后,东莞粤剧又迎来了一次鼎盛。当时,不但出了何非凡、陈艳侬等名伶,省港戏班也接踵而来。
几度沉浮观众减少粤剧走向低潮
粤剧在东莞曾经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随着时代变迁,“南国红豆”也经历了浮浮沉沉的坎坷之路。
据介绍,建国后,粤剧演出更为活跃。1956年9月26日,省太阳升剧团与东莞挂钩,成为长期在东莞巡回演出的专业剧团。1957年9月4日,该团改名“大江东”粤剧团。这时期乡村业余粤剧团蓬勃发展,尤以麻涌、中堂、道蛲、望牛墩、虎门、长安等地为盛,几乎每个大乡都有剧团,逢中秋或春节上演“大戏”。
1964年10月成立东莞县农村实验粤剧团。这时全县乡村粤剧团发展到近200个,有的还被邀到外地演出。1968年11月东莞县粤剧团解散,演员被遣回原籍或另作安排,乡村业余粤剧团的活动从此走向低潮。
1970年11月,成立东莞县文艺宣传队第二队,专演粤剧,10年间共演出2300多场。1985年末成立东莞市粤剧团。后来,由于受到电影、电视、港台流行歌曲的冲击,观众越来越少,粤剧演出走向低潮。
[cms-page-tar]
剧本距离现实生活太远
没落之惑剧本距离现实生活太远
为什么原来深受群众欢迎的粤剧,今天却面临种种困境,是什么困扰着她?
在没有电视的年代,粤剧曾是粤语地区人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粤剧中表现出的民族思绪、道德标准、美感,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信念和审美标准。
有关人士认为,粤剧在东莞的流行与东莞的历史有关,20多年前,东莞还是一个农业县,到现在,虽然东莞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从农民到市民的现代化过程却艰巨而且缓慢。在这种背景下,让大家去欣赏交响乐、歌剧等显然是不现实的,粤剧在这种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粤剧是目前极个别按曲牌填写唱词的剧种之一。由于懂得曲牌的现代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会按曲牌填写粤剧唱词。“如果粤剧没有自己的编剧,怎么能创作出与东莞生活贴近的作品呢?”有关人士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前粤剧演出仍以传统剧目为主,剧本创新举步维艰,传统剧目反映的生活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客观上给年轻观众设置了障碍。
面临生机办博物馆振兴粤剧艺术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市举办了“走进东莞文明”系列活动,重头戏当然是东莞粤剧博物馆开馆,它的正式启用,和去年9月投入使用的东莞图书馆新馆专门开设的粤剧图书馆,引来了各界的关注目光和省内粤剧界的叫好,表明东莞市在振兴粤剧方面有了新的出路。近年来,东莞大大小小的粤剧“私伙局”发展到300多个。这些迹象是否表明东莞粤剧面临新的生机呢?
据介绍,东莞粤剧博物馆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项目,2004年,东莞设立了粤剧艺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款100万元,设立粤剧艺术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东莞市粤剧发展中心已经在筹备当中,这个中心将使分散的民间粤剧资源得以整合,着力于本土粤剧人才的培养,对于振兴粤剧绝对是一个喜讯。
振兴粤剧,还需努力!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