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草编织”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_民间工艺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民间艺术 > 民间工艺
“莞草编织”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东莞阳光网综合
【字体:??

    近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在省文化厅网站上公示,厚街镇的传统手工技—莞草编织顺利入选。

    “莞草编织”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制作工艺。莞草编织,主要分布在厚街和道滘、虎门等地,尤以厚街为主要产区。厚街的草制品因莞草优质、制作精良、花样新颖、产量很高,出口十分畅销。在上世纪80年代前,在广东出口产品中,草席不逊于蚕丝,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图:厚街兴塘村陈列馆里保存了几根带泥土的干莞草,为了保存便用木棍固定(图片来源:金羊网)

    据了解,在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坐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绢包缘。”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享有盛名。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塑料、竹子等为原材料的产品逐渐替代了草席,“莞草编织”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厚街镇78岁老教师陈煜介绍,1999年他曾在长安以及沙田找到过整片的莞草地,近几年草席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野生莞草基本上已不存在。全东莞可能就剩下绿色世界里人工移植的那几株莞草了。

    “当时出口的草席,两个熟手编一床要半天,”60多岁的陈伯告诉记者,大概有9道工序。陈伯说,编织是女人的活,染色很辛苦,一天都在高温大锅前,而且讲究技术,一般是男人做,他当年就是做染色的。

[cms-page-tar]

上图:编织草席一般是两人一组(图片来源:金羊网 欧明炽 供图)

    “塑料制品是草织业消亡的直接原因”,陈煜老师说,草织行业从1979年开始走下坡路;到了1983年,东莞开始推行引淡驱咸,莞草种植面积减少,加上国际水草市场草席滞销,草席行业逐渐消失;塑料制品的发展给了草席最致命的一击,草织产品完全被其取代,东莞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草织业,被逼停产。

    “很多刚到东莞的外地人,总是将莞(guan)字读成wan”,欧明炽说,目前有一种对东莞名称来历比较认可的说法,“因为此地盛产一种水草叫莞草,它的发音是guan(三声),而且地处广州的东边,慢慢地就有了东莞这个名字”,厚街将莞草编织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用这种方式保存东莞草席以及莞草的记忆,从而留住东莞(guan)的正确读音。

    为保护好“莞草编织”这一优秀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厚街镇加大发掘和保护力度,在原莞草产区新塘村建立了“两思教育展览馆”,设置“莞草编织”工艺品展区,让人们回顾家乡莞草种植、编织历史,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