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舞翩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访谈录_民间工艺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民间艺术 > 民间工艺
飞针走线舞翩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访谈录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东莞阳光网
【字体:??

姚建萍向东莞观众现场展示刺绣技艺(右二为本文作者王散木)

    她曾有过错误的选择,更有平凡而踏实的梦想;为与命运抗争,她惜时如金,硬是改变了命运曾经带给她的不公;凭着不起眼的针线,她魔法般地刺绣出了绚丽多彩的人生……她凭什么能感动世界?又是什么力量,坚定着她人生的方向、催动她不断地前行?

    她看上去温柔、典雅、贤淑,可真正了解她的人才知道,她实际上是一个严肃、要强,而且急性子的人,她的柔里还藏着刚毅。所以很多人认为,她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很难有人相信,就是这么一个急性子的人却完成那么多趋近完美的作品。

    非凡的绝活,三顾东莞展技艺

    2008年1月23日,富丽豪华的东莞五星级国际会展酒店宽敞的一楼大厅,人群熙来攘往。这些不只是来入住酒店的客人,更多的人是来参加一个艺术展的。请关注以下几个镜头——

    镜头一:挂在“父亲”眉梢和鼻根的晶莹汗珠仿佛即将滚落,让你忍不住要拿出汗巾给老人家擦一把。特别是“父亲”那双迷茫的眼神,让我们感到无尽的震撼。“父亲”那年老粗糙的肌肤、凌乱密匝的银须,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cms-page-tar]

伟人的风采

    镜头二:桑榆晚景中焕发出最大辉煌的小平同志,现在微笑慈祥地安坐在沙发上,他左手的食指与中指间夹着香烟,右掌心向下随意自然地摊放在沙发右扶手上……画面再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雄才韬略以及老人家那远见卓识、睿智果敢、处乱不惊、从容不迫的伟人风采和百折不挠、襟怀坦白的高尚品德及铮傲卓绝的思想情操。

    镜头三:端庄和蔼、雍容富贵的英国女皇,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充满温柔祥和,华丽的服装和珠光宝气的饰品,彰显出女皇特有的端丽堂皇、温馨慈祥的形象和皇家气派。

    镜头四:金秋时节,清澈见底的河流伴着两岸秋韵欢愉跳跃地流淌,枫叶红了,到处是成熟的金黄,一切是那么和谐与清纯。

    镜头五:一对展翅欲飞、栩栩如生的鹤,是那么的欢快、和谐、其乐融融,携手并肩共向美好明天。

    你眼前看到的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不是摄影,不是国画,也不是油画、写意画,而是苏绣。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全都是“当代刺绣皇后”、“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和她手下的绣娘们一针一线纯手工绣制出来的。这些作品,不似书法和美术小品,可以一挥而就;根据绣品的复杂程度和尺寸不同,完成这样一幅作品大致需要几个月多到几年的时间不等。

    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温蕴的氛围和偶然的机遇里,我们才有了一次与姚建萍大师零距离的接触,得到深入畅谈的机缘。也许只有在这种场合、这个时候,姚建萍缜密的思绪和非凡的口才,才能发挥到极致。于是,我们一边徜徉在展厅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前,一边享受着姚建萍那如潺潺溪流般的吴侬软语,使我们概览了苏绣的前世今生、子丑寅卯,更品尝到了新一代“刺绣皇后”攀登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

[cms-page-tar]

    姚建萍的作品包罗万象,“凡事丝扩纹绣,不类人所为者”。无论是天上飞的神鹰、树上爬的猴子、家里养的猫狗、森林中的豹子还是水里嬉戏的鱼等等都绣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花卉也不例外,无论是富贵的牡丹、忧郁的丁香花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等都在她的手中各显风采。真可谓是“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还有古韵悠悠的廊桥、风景依旧的周庄水乡、幽静江南、太湖春色、退思远等等,“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而人物的绣制更是出神入化,布什、希拉克、英国女王、胡锦涛、乔羽、蒙娜丽莎等等,他们的神韵、气质都在建萍的一丝丝线、一枚枚针里穿梭得那么真实。

    在传统苏绣的题材中,难度最大的要数人物绣,而姚建萍最擅长的也是人物绣。从1997年开始,姚建萍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人物绣作品。因为她在苏绣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1997年、2004年授予姚建萍“民间工艺美术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称号。

    在现场演示苏绣刺绣技艺的绷架前,姚建萍摆弄着一绺绺丝线告诉我们:简单的刺绣,都是一次性完成的,只要两个颜色就可以完成。但要做成刺绣作品,首先在丝线的配色上就有一个复杂过程。比如,我这个绿怎样和黄色结合,黄色经过怎样一系列的转变,转到红色……接着,她那一双天赐的观音指,飞针走线,灵巧地描绘着苏绣的精、细、雅、洁,为一层层围观者现场展示她那非同凡响的绝活。

   东莞市政协主席刘树基(左)、市文广心局局长吴维保(中)、市文联常务副主席林岳现场观看姚建萍刺绣

   在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前,姚建萍向专程前来出席艺术展的中共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和市政协主席刘树基等领导详细解说了作品在针法、光影运用以及如何借鉴姊妹艺术等方面的的情况。面对一幅一只在引颈昂首、一只在振翅远眺的雄鸡站立在巨石上的情景,姚建萍说:这幅《金鸡报晓》采用的是苏绣中的“乱针绣”手法,充分发挥刺绣的感染力和再塑性,通过对两只姿态各异、生动逼真的雄鸡形象的刻画,主旨就在于展现催人奋进、以“闻鸡起舞”的精神和“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豪迈情怀,去迎接崭新的明天。

  说起在东莞的三度展览,姚建萍说自己与东莞真的有着不解之缘。2004年1月,姚建萍首度在东莞博物馆举办个人刺绣展,文化底蕴深厚的苏绣精品艺术不但受到东莞人的高度赞赏,与此同时东莞文化与苏州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全国劳模谭灿辉和画家罗绘年创作的巨幅国画长卷《我爱中华》就是在这次文化交流中深深打动刺绣大师姚建萍的。

    为了将巨幅国画长卷《我爱中华》变成苏绣作品,姚建萍带领18位绣娘,耗费了200多个昼夜,创作苏绣作品《我爱中华》。该作品后来成功搭载我国人造卫星,遨游太空18天后顺利返回地面,创造了中国刺绣作品第一次上太空的纪录。2005年2月,苏绣大师姚建萍携《我爱中华》等刺绣作品再次到东莞作汇报展出,又一次受到东莞人民的热情欢迎。为了感谢东莞人对苏绣的热爱,这三年中,姚建萍针对东莞本地的文化特色,又创作了《年年有余》、《花开富贵》、《事事如意》、《硕果累累》等一系列岭南文化特色浓郁的苏绣作品,以苏绣高超、奇妙的针法、绚丽多彩的丝线,再次让苏州文化与岭南文化交相辉映。

[cms-page-tar]

    丝线绣钢铁,苏绣工艺迎挑战

    在随后的采访中,姚建萍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催人泪下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撩开了一幕幕生动鲜活、精彩纷呈而又极具专业特色的场景。

    那一年,姚建萍接到一份特殊的订单。订户要求姚建萍在三个月内完成一幅轧钢方面的刺绣。怎么用纤细柔软的丝线来表现冷冰冰的钢铁机器?这不仅对姚建萍来说是第一次,而且对苏绣工艺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姚建萍告诉我们,苏绣的特点是“精、细、雅、洁”,它善于表现一些软的东西,但是钢铁炉子是一个结构非常坚硬、厚重的这样一种物体,到底该怎么表现,这可是一道非同一般的难题。在此之前,订货方比较过好几家,感觉其他人的档次跟姚建萍的相比,差得实在太远,他们觉得在苏绣这个行当里,要拿下他们的订单,非姚建萍莫属。

    为了准确地表现出金属的质感和光线的变化,画面上的每一种色彩姚建萍都要使用四十多种过渡丝线来完成。在刺绣的过程中,姚建萍还不断要求对方提供大量的局部照片来研究机器的细微结构。经过带领8位绣娘24小时轮班协作,姚建萍最终在3个月内完成了原本需要8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姚建萍手头有一本她的作品画册,指着这幅作品的图片,姚建萍感叹:这种机器炉子里面一层一层的东西,万一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那就不行啊。它不像刺绣一般的花花鸟鸟啊!

    生长在苏绣之乡的姚建萍,凭着她聪颖的天赋和对刺绣艺术的酷爱,悉心钻研,求艺百家,博采众长,感动了一个个身怀刺绣绝技的大家,从而有幸先后得到徐志慧、顾文霞等刺绣名家的悉心指导。多年来,她潜心探求,从沈寿的“仿真锈”,到杨守玉的“乱针锈”,以及朱凤的“散针”新法绣,任慧贤的“虚实乱针锈”等各个苏绣流派名家的针法技艺中,探微索幽。尤其通过专业美术院校的深造,领悟到西洋“写生画”、中国“写意画”之精髓,与国内外知名书画家特别是吴门画派名家广结艺缘,切磋交流,承古创新,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她将油画、国画、人物、肖像等题材与苏绣艺术巧妙融合,把美术中的素描关系、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的表现手法等灵活运用到刺绣中去,这个大胆的创新立即使传统苏绣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姚建萍在不断追求创新中,实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跨越——从开始以刺绣为谋生手段逐步发展成为之奋斗终身的崇高事业。姚建萍不但全面掌握了绣制日用品、花卉、风景、动物等技法,在人物肖像创作上成绩尤为突出。

[cms-page-tar]

姚建萍双面刺绣作品《沉思》

    在1998年荣获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的大幅单人伟人绣像“周总理”(名为《沉思》),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让众多刺绣行家叹为观止,也可以说这是姚建萍刺绣生涯中的一个大的突破。画面上的周恩来身着水灰色中山装,面容清癯,安详地侧坐在紫红色沙发里,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跃然于丝帛之上。姚建萍把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和西洋画的光线透视,糅在平乱交织的针法中,绣出了总理的忧思和睿智。作品完成了,人却瘦了7公斤。

    由于表现技法上的突破,这幅绣像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均获金奖。从此,姚建萍的人物绣像成为民间艺坛上的亮点。《伟人风采》、《蒙娜丽莎》、《父亲》、《泰国活佛》等力作,相继荣获中国民间艺术顶级展览的金奖、银奖。在创作《沉思》这幅刺绣之前,姚建萍收集了周总理生前20多张图片,认真揣摩。她说:在刺绣的过程中,要正确使用肌理与针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总理眉宇间眼睛部位要憋住一气,一针见血,一气呵成,精神要高度集中,不能有一丝之差。在作品人物眼睛里,她绣了十几层,用了十几种颜色,因而整个人物才那么有神韵。其难度可想但不是普通人可知可为的。

    获得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金奖”的《父亲》更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不懂她是怎样运用光、线条、针法来表现父亲那种神韵、那种沧桑感的。她说:刻画父亲脸上的汗,要做到平乱交融,凹凸无痕、虚实结合。至于她是怎样做到这些的?我想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功力,更倾注了她对父辈们深深的爱。大凡成功的作品都因为它的感动,而这种感动又源自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姚建萍生长在农村,父爱是质朴的、父爱又是深沉的,他们的任劳任怨、他们的无私奉献深深地印在了姚建萍的心里,也滋养了她心中那个圣洁的梦。在如今,经济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急功近利是很普遍的心理,而最难得的是姚建萍的心灵能在喧嚣中仍葆有那份坦然的宁静。

    她不仅擅长人物绣,动物、山水等各种体裁也都在她那枚小小的绣针下焕发出灼人的光彩,而且绣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乱针绣、精微绣、虚实绣、单面绣、双面绣、乱针双面异绣、虚实单面绣,种种绣法在她手中层出不穷,使得她的绣针下的世界也是异彩纷呈、绚丽壮美。她绣的猫兔一类的小动物,或跳或走或坐或卧,那闪亮的眼睛、光洁白亮的皮毛,千姿百态、可爱至极,难怪有许多人见了会情不自禁地用手触摸一番,而她手下的狼虎狮一类的大型动物绣比起传统的动物绣来又多了一层野性的美,逼真得仿佛要从镜框中跃出来,难怪有些小孩子见了免不了要被吓得哇哇大哭呢!

    成了绣女中的凤凰,姚建萍并没有息羽。她盯上了重大题材的人物群绣。2002年为南京大学百年华诞创作的《高山流水校友情》,是有9位人物的群像仿真绣,在苏绣的历史上是个新纪录。姚建萍带着38位绣娘经历135个日夜,用色1650种,引线4000余公里,最细的丝线劈成64份,近乎要用显微镜观察。姚建萍对每个细节的结构、环境、色彩、针法都精心推敲,将人物的神采,背景与空间感,衣服的质料感,红木凳子的木质感,地毯的厚实感,窗帘的透明感,流水的潺动感,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江泽民主席的校友钟沛璋先生在庆典上观此绣作,惊叹之余题词称“此绣只应天上为,人间能以几回见”。这幅饱含了姚建萍全部大学梦想的作品,被南京大学作为特级珍品收藏。姚建萍后来的一句话,很让人感动:虽然人辛苦又不挣钱,但有些事是用钱买不来的。

    “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姚建萍高贵,就像她的刺绣般那么脱俗;她本真,就像所有农村女性一样质纯;她谦逊,就算是匆匆过客,她也会不耻下问。她没有想过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取得这样好的成就,她的执着、她的刻苦、她的坚韧只为了心里那个圣洁的梦。为了这个梦她刺破了多少次手,磨了多少个茧,她记不清了。她就像一个天使,把爱、热情和希望带到了这个世界,抚平你的创伤、慰藉你的灵魂,让你在浮华的世界中还能享受到生活的那份纯美。因为她用的是心!

[cms-page-tar]

    1999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十年成果展”上与姚建萍亲切握手。

    错误的选择,烙下终生深深地痛

    许多人看了姚建萍的刺绣作品后,都会感叹于她的心灵手巧和绝顶聪明。但姚建萍心里很清楚,从来就没有谁是天生的刺绣大师,起码她姚建萍不是。姚建萍1967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镇湖镇一个小乡村里。镇湖人自古就有刺绣的传统,姚建萍便是在母亲的刺绣绷架旁长大的。8岁的时候,姚建萍第一次拿起绣针,但那时的她显得有些笨手笨脚。姚建萍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至今还感觉很有趣:我带着一种玩的兴致去在上面搞,搞来搞去,搞了再拆,拆了再搞。后来偶然拿一把小剪刀,就是刺绣用的这种,“咚”的一下,一不小心弄了一个洞;有时在剪线时又弄了个洞。开始时真的是又好玩又无奈。

    回忆起往事,姚建萍说她终生都不会忘记最初的一次错误选择。中学毕业后,因为一念之差,姚建萍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也正是这次错误的选择,在后来一直深深地刺痛着姚建萍敏感的自尊。姚建萍说:至今感觉还像是做了一场梦。当初放弃学业也不是为了刺绣,当时懵懵懂懂的,几个同学讲好明天就不来读书了,不考大学了。我说过了以后真的就第一个不去了。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非常优秀的,后来老师又叫我再去,但是我说过不去了,说过话就算数的,于是就不去了。就像是说着玩的。直到现在,我还有上当的感觉。见到当年的同学们我还说,大家都说好的不去了,你们怎么又去了呢?后来我的同学都考进了大学,我才清醒过来。那以后,我天天做梦都是被同学们嘲笑,我一个人背着书包溜走,或者偷偷地哭着出来,或者被老师训出来……这样的梦,我连续做了好长时间。

    姚建萍的痛苦还在于,这次错误的选择,让她觉得自己从此和昔日的姐妹们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人。当时的社会状况,让姚建萍知道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走进大学门,你就成一个工人,捧上了“铁饭碗”;没走进大学门,你就是一个农民。那时候我就懂了:我将永远是一个农民。

    虽然不甘心,但姚建萍却不得不承认了这种差别,她更加想要去改变这种差别。姚建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经过深思熟虑悟出了一个道理:今后做任何选择,自己都要慎重考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去做;全力以赴做了,自己才对得起自己、才不会后悔。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做所有事情都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绝对是全力以赴,不是说尽力而为。

    其实,从这次失败后,姚建萍才真正地长大了。小的时候,姚建萍就听妈妈讲过,村里有位大妈因为刺绣特别好,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小时侯她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从那时起,姚建萍决心也要通过刺绣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后的日子里,姚建萍每天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琢磨手里的针和线。到结婚前,姚建萍的刺绣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她的绣品成了抢手货。

    然而,姚建萍心里始终有一种撞击,她不仅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且在刺绣实践中更发现自己有许许多多需要弥补的东西——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她的那颗心一刻也不能平静下来。平时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刺绣上面的姚建萍,在女儿出生8个月后,毅然提出外出拜师学艺,学习最难的人物肖像绣。所有家人都持有异议。然而,争气好强、天生倔强的姚建萍一旦决定了的事,是没有人能够改变的。

[cms-page-tar]

胡锦涛主席(左一)盛赞姚建萍(右一)高超的刺绣技艺

    锲而不舍,爬山座座攀高峰

    坚定了学习信念之后,姚建萍独自去苏州美术学院刺绣班求艺。她不满足课堂上的知识,又走街串巷叩门求师,面对冷眼,毅然微笑着前行。终于,苏绣大师徐志慧、顾文霞向她敞开了大门。当姚建萍谙熟了苏绣的综合技艺后,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无形责任油然而生。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她在苏州不仅系统学习了人物肖像绣的技巧,并且学会了把摄影、绘画、雕塑等等艺术形式的特点融入了苏绣的针法,让自己的作品有了形象生动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

    在那段时间里,她还要每个月一次在苏州和丈夫之间的长途奔波。对此,姚建萍没有因为困难阻力而退却,她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周到仔细,把时间安排得丝丝入扣:为了了却心愿、消除隐痛、实现梦想,我毅然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踏上艰难的求师学艺之路。我走时给了婆婆一笔钱,委托她带孩子。那段时间里,每月一次很有规律地回来看望孩子和丈夫。下午4:30从绣绷上下来,步行半小时到公交站,坐公交车一个半小时到我们的镇上,又从镇上步行一个小时才能到家。尽管如此,每次我都是次日下午准时赶回到老师家里。我认准了这件事情,我没有轻易放过一天时间。

    姚建萍的固执与坚持,很快有了丰厚的回报。1998年,姚建萍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3幅作品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并一举夺得了3个金奖。这巨大的荣誉,从此更让姚建萍义无返顾地投入刺绣的怀抱。1997年开始,她紧紧跟随重大事件,先后创作了董建华、何厚铧、江泽民与安南等等多幅重大题材的苏绣作品。随着这些作品被收藏和传阅,姚建萍的名字开始进入了国际舞台。但这一切并没有让这个争强好胜的女人停下脚步,甚至连稍稍放慢她都不愿意。姚建萍快人快语:直到现在,我做事情都像一个登山运动员,爬完这座山马上接着去爬那座山,爬完那座山紧接着我又去爬另一座山。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好,我可以睡一个大觉了。这件事情完成了,可以休息一个月了!从来没有的。

    姚建萍的丈夫在1997年关闭了自己的家具厂,全力以赴支持妻子的刺绣事业。但是即使是用尽全力,大多数时候还是赶不上姚建萍匆忙的脚步。说起当初的一件小事,丈夫姚建清仿佛还沉浸在委屈中:我给她当司机开车,她从来不给自己放假,作为丈夫我也只能跟着上。有一年国庆期间,来了几个朋友,约我一起打了一下牌。就那天,她从北京回来到了苏州新家,一看我人不在家,马上气得不得了,一个电话打给我,问:你是不是男人?

    我感觉莫名其妙,怎么你火气一下子这么大?姚建萍接着连说带质问,我们又不是机关干部,节假日就可以休息消闲应酬;你是国家领导人吗?国家领导人都辛苦得不得了,他们的应酬都是为了国家的大事。你以为他们就是忙着为了陪吃饭啊?姚建萍还谈到了与别人比休息时间:别人睡7个小时,我就只睡6个小时,因为我意识到我的水平臭啊!我的智商并不比一般人高啊!我起步就已经比别人晚了一步,前进的路上我如何能跟别人同步?我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够来完成我想做的事情啊!

[cms-page-tar]

温家宝总理与姚建萍亲切交谈

    感动了世界,因为创下两个“前无古人” 

    2003年,苏州市木渎镇人民政府邀请姚建萍到木渎发展,同时决定为她投资400万元,建立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据悉,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是国内目前惟一一所由政府出资、个人命名的场馆。拥有一个个人艺术馆,这是许多从事刺绣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但终其一生也可能无法实现。姚建萍也做过这样的梦,但她绝对没有想到,这个梦真的可以成为现实。

    姚建萍说,当时我心情那个激动啊,根本无法形容,我觉得比我结婚还开心。真的!人生结婚太容易了,谁都可以,只是质量标准不同啊。至于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到这个份上,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太激动了。我从来没有专门做过头发,平时人们都以为我有设计师,其实都是自己很随意搞搞而已。那天,我专门去做了一次头发,我确实感觉到,比我结婚还开心。

    谈到刺绣艺术馆,姚建萍介绍:那里面是我多年的刺绣作品,它都代表着我的水平,是我20多年心血汗水的积累,创作出来的大部分作品都在里边。有些作品是我跟学生共同合作的,也代表着我的水平,因为她们是在我的具体要求和指导下完成的。

    据介绍,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里的作品,不仅是她从事刺绣20年来的心血结晶,而且这些作品几乎囊括了苏绣工艺的所有针法和题材。艺术馆开放以后,许多人被这些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手工工艺深深地震撼了。有很多游客到这里都以为看到的是古人的作品,不知道姚建萍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很多人看了作品,再看到她本人之后,都大为惊叹:真没想到,绣出这么好的作品的人竟是这么的年轻漂亮!

    艺术馆开馆不久,姚建萍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前无古人的大事。2004年1月,她在东莞的一位画家朋友处看到了一幅名为《我爱中华》的国画作品,他与画家朋友一拍即合,要把《我爱中华》用苏绣表现出来并送上太空——姚建萍负责刺绣作品,画家朋友负责联系卫星搭载事宜。

    姚建萍回忆道:国画原创作者谭灿辉先生拿给我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印刷品了。看到第一眼的时候,我就非常震撼。太漂亮了!我心里马上有一种激情——创作的冲动:我要用苏绣把它再创作出来。首先是它的主题好,反映了我们13亿中国人民心连心,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大团结的祝愿,其次是色彩绚烂多姿。当时随口说了一句:将来能把这幅画带上天就好了。

[cms-page-tar]

本文作者采访姚建萍

    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要在长450厘米、宽45厘米的丝绸上准确地绣出代表56个民族的112个人物,事情的难度大大超过了她的想象。

    姚建萍向我们描述了难度情况:每一个民族的特征都是不同的,从服饰到脸型……因为后来决定要搭载卫星,在尺寸上他们有一个苛刻的要求必须是长多少宽多少。国画《我爱中华》原作高3米,长36米,重达200多公斤,太大太重了,根本就不可能搭载到卫星上。所以要在原着的基础上缩小比例为9:1。人的脸只有指甲那么大。在这么小的一个范围内,你要把民族特征民族精神、13亿人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采用的针法众多,有细平针、套针、滚针、抢针、施针等几十种针法,也用了精微绣手法。所谓精微绣手法,就是把一根丝线分成164,取其中之一穿针来进行刺绣。只要有一丝之差,马上脸型就变形。 

    姚建萍的合作者最终联系好了卫星搭载事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意让这幅作品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唐伯昶先生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件事情给予了高度评价:56个民族,用艺术的形式把它绣出来,然后进行卫星搭载,确实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这既弘扬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也弘扬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但是,当时距离卫星的发射已经只有很短的时间了。

    姚建萍回忆,我记得时间还剩下最后一个月的时候,一个负责人跟我联系,问我情况怎样,我口头上在保证,其实心底里暗暗流泪。压力太大了,交货时间马上就到了。我先生看到我这个样子、这种状态,说:你这稿件这么小,时间那么短,人家也不会那么苛刻地要求你的,快去睡觉吧!我心里本来就窝着火,一听他这个话,“哗…”一肚子火就发给他了:你去睡你的觉,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能说这种话?我就是要做好这件事!我只有行动、大家一起来开动脑筋,如何做好,保证质量,保证时间,如何度过这个难关,其他的废话少说!我在这里着急又不需要你在这里添乱;我绣我的花,你不用来搅和,你更不能说这种扫兴的话。

    艺术馆设计部主管姚悦华说,到最后的时候,我就记得她也不正常吃饭了,把电话什么的都关闭掉,不跟外界联系,一直闷在那个屋子里就是一个“绣”字。饿了就喝一点稀饭,累了就在那趴一会,闭一会眼睛,然后再继续做。

    姚建萍带着18位绣娘,吃住在工作室,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了大半年的时间。到2004年9月,终于按时完成了这幅不同寻常的作品。作品完成以后,一位绣娘的眼睛因为劳累过度,被医生宣布再也无法从事精微刺绣了。姚建萍自己也住进了医院。2004年9月27日,苏绣作品《我爱中华》搭乘卫星顺利升空,开始了它18天的太空之旅。因为作品实在精美异常,加上凝聚了姚建萍她们大量的心血和承载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连担任卫星发射的宇航专家们都暗暗祈祷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从而能够顺利回收这幅精美的杰作。

    唐伯昶先生在回答媒体记者问题时坦言:担心还是有的,虽然我们返回式卫星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发射,可以说在中国的卫星应用中间,返回卫星是最多的。但是作为工程上的事情,它的可靠性总不能保证都是百分之百。所以从卫星发射以后,不到安全地返回地面,我们这颗心都一直跟着卫星在天上飞。

    姚建萍也说,18天时间又是一个煎熬的过程。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电视节目,每天都在祈祷。所以,当那一天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第20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胜利返回消息时,哎呀,那个高兴啊,大家蹦起来飞起来,开心死了,终于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幅作品已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cms-page-tar]

    《我爱中华》的成功,给姚建萍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在全国“双学双比”十年成果展上,胡锦涛总书记与姚建萍亲切交谈,称赞苏绣“是民族的瑰宝”,朱熔基、温家宝、吴仪、王光英、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观看姚建萍穿针引线,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作品前合影留念。2005年,姚建萍荣获2004年度时代新闻人物和年度全国十大系列艺术英才称号;2005年8月,她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2006年4月,出席中国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6年11月,当选为第八届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也于2004年被评为“外事旅游定点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采访即将结束,姚建萍真诚地向我们道出了她的心声:受到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社会各界的赞许与认同,我就觉得我的一切付出值得。一个人在社会上,就要被社会认可,要被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可。

    虽然在刺绣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姚建萍的心底依然郁积着一个多年前的疙瘩。2005年10月,这个疙瘩终于解开了,姚建萍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推荐进入北京大学高级研修班进修。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姚建萍很开心——因为这曾是他多年前的痛,也是她随后多年来一直深埋在心中的另一个梦。

    姚建萍翩翩起舞的脚步,是踩踏在刺绣针尖上的。针尖很小,但是姚建萍的舞台很宽很远,她的心也很高很大。然而,她的宽、远、高、大,不是好高鹜远,不是夜郎自大。她脚下有坚实的大地和深厚的苏州历史人文底蕴,有苏绣渊源流长的2500多年丰厚的积淀。她千针万线扎破陈旧的观念和桎梏,在痛苦中滋养自己,只为羽化成美丽的蝴蝶。尽管在苏绣艺苑中她已经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技压群芳,她作品中的不少经典之作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海内外众多知名人士,并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收为馆藏,但她本人却没有在前进路上放慢步子,她更加注意学习借鉴、兼收并蓄,博采姊妹艺术之长,弥补苏绣艺术之缺。同时,除了多次在北京、广州、天津、上海、深圳、东莞等全国内地各大中城市举办过“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外,她还把列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展示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美国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姚建萍告诉我们,海内外许多买家愿出几万、几十万乃至数千万购买她创作的精品,但她舍不得,因为这些作品见证了她的成长足迹。现在,姚建萍把它们放在刺绣艺术馆里,希望海内外人士能够通过这些艺术品穿过历史的时空,看到苏绣的辉煌发展历程,更希望苏绣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使这朵古老的传统民间奇葩开得更鲜更艳!

    通过与姚建萍的一番零距离对话,也使我们对刺绣艺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她是一门极深邃的学问,要真正的弄懂它,不仅要学会各种画派的知识,而且要深刻领会灵活多变的技艺;她是一幅幅画卷,画里有真实的生活,画里更有原动力的感受;她是一种境界,既是有我之境的展现,更是无我之境的融合。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