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清人老 花灯依旧_民间工艺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民间艺术 > 民间工艺
街清人老 花灯依旧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字体:??

“荣记”的女掌门袁凤珍带着孙子在灯间玩耍。

    在旧城改造的推土机下,莞城振华路王屋街曾经充满孩童欢声的巷道,如今变得冷冷清清。老街入口处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两道不同的风景:左边红白相衬的“拆”字十分醒目,右边则是禁闭的大铁门。沿街走几分钟,王屋街9号的“藻记花灯”、24号的“南记花灯”和25号的“荣记花灯”就会一一映入眼帘。“藻记花灯”有70多年历史,“南记”和“荣记”的历史也有近30年。

    按照东莞的习俗,生了儿子的家庭要在春节期间挂起花灯,王屋街就一直以花灯闻名。如今,街清人老,只有这三户花灯人家还在从容地忙碌着,而他们的主顾只有在农村才能找到。

穿出狭窄的小巷,带一只花灯回家。

    50年一轮回 数千盏灯成烟云

    对莞城花灯最有话语权的,莫过于“藻记花灯”的现任掌门人王藻记。这个从12岁就开始制作花灯的老人,在迈入80岁年关的今天,手中的刮竹刀已经紧握了60多年,但下刀的动作依然利索。

    “下刀要快,选做花灯的竹子料要好”,王藻记眯着眼睛,手中不停交叉捆绑着已经切割成片的竹子。50年前,王藻记做的花灯已经炉火纯青,生意摆到了当时城区最繁华的振华路,从过年前的一个月开始加班加点做,全家人可做出近3000盏花灯。

    但这些数量相对于当时东莞的花灯制作一族来说,显得微不足道。王藻记回忆说,那个年代是东莞制作花灯最繁盛的时期,曾经有7家花灯店在振华路上设店,“藻记花灯”还是产量最少的一家。

    而现在,“藻记花灯”一年的花灯也很难超过300盏。50年,生意严重缩水,王藻记把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为人口结构的调整,“以前东莞每家都会生几个男孩,每个男孩都要一盏灯,现在一家只生一个,还会有这么多人买花灯吗?”

[cms-page-tar]

花灯的灵魂在于骨。陈炳南试试灯骨稳不稳当。

    祖孙三代 花灯情结不尽同

    王藻记生有3男一女。大儿子和二儿子跟随他做了20多年花灯后,目前已经转行,只有三儿子王浩均还坚持着这门古老的行当。如今,父子俩做花灯已经配合得非常默契,父亲刮竹,儿子贴纸画、抹色,整套流程下来,一天两三盏可以很轻易地完成。

    王浩均对花灯这门民间艺术的热情至今都没怎么消退,每年中秋节过后,他便打开门做生意,万江谷涌、新莲塘、金泰社区以及望牛墩、中堂等镇区的老街坊都会前来帮衬。“除了家中生男孩需要点灯外,每年春节初一到十五,家里也要点花灯,寓意吉祥如意。”王浩均说,他制作的花灯还有大小之分,订大盏的都是大户人家,房子比较高,或者各个村内的祠堂也会用到大盏;小一些的基本都是平常家庭使用。

    尽管自己并不想放弃花灯,但王浩均并没有强求自己的儿子去学。如今,他已经上初中的儿子与花灯离得越来越远,但他还是一脸坦然,“这种老艺术赚不了钱,从儿子前途着想,他不想学就不勉强了。”

    做灯近30年 兄弟挨门不说话

    进入王屋街的老巷,穿过“藻记花灯”门口,走到一个更加狭小的巷子尽头,就是王屋街24号和25号:“南记花灯”和“荣记花灯”。

    两户花灯店的门相隔只有10厘米,可除了住了多年的老街坊,没人知道“南记”和“荣记”其实是一对亲兄弟开的。他们的当家分别是陈炳南和陈炳荣。二人原是两兄弟,分别排行老三和老四。据陈炳荣说,陈家共有兄弟四个。多年前四兄弟住在同一个“田”字形的大房子里。后来家里有了钱,兄弟把房子分开,每人分了一个“口”,并各自加筑了小独楼。两家虽然门挨门,却已多年没有讲话。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同行如仇人”。

    其实,“南记”和“荣记”的历史还没有改革开放长,但都坚持了下来。改革开放后,陈家兄弟才各自学习做灯,据“荣记”陈炳荣说,他家的老师傅姓冼,是老莞城人,现在已经故去。

    白天,“荣记”一家四口人边聊天边做灯,除了陈炳荣老夫妇,还有他们的女儿和儿媳。据陈炳荣女儿回忆,小的时候只有陈家的大儿子做花灯,当时兄弟们的小孩都为他家画灯纸赚些零用钱。长大后她先在华侨宾馆工作,下岗后才拿做花灯当了职业。

    花灯一年做两次,一次是八月十五,一次是过年。陈炳荣说,现在买花灯的主顾都是些生男孩的传统人家,还有一些土地庙和祠堂,客户几乎全部在农村。他说,近年来,农村人越来越少了,再加上计划生育,生孩子的也少了,花灯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荣记”去年做两次灯,一共做了不到200只,一共能赚几千元。

    旁边的“南记”,店门一直紧闭着,据说只有老夫妻在屋里忙碌。

[cms-page-tar]

旧房子里,王浩均挂起刚做好的灯笼。

    花灯制作“三部曲”

    制竹篾:砍、劈、剖 全是人力

    花灯是用来挂的,要求灯身空而轻,因此要选用轻巧而有韧性的竹作为原料。准备原料要经过砍竹、劈竹、剖竹和锯竹四个步骤,全部依靠人力完成。手艺人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长竹竿,用刀将之劈开、锯断,再选取竹表面较嫩的部分用刀剖下,制成上等的竹篾。荣记花灯女掌门人袁凤珍说,由于全靠双手制作,锋利的竹刺常让人受伤。

    编灯骨:量、折、编 全靠手艺

    花灯的灵魂在于骨。一只花灯是好是坏,袁凤珍用手掂着花灯告诉记者,“全看灯架站得稳不稳。”一般以灯骨不同,花灯可以分为立体灯和不立体灯,玄妙就在于灯骨的编织上。编织竹条的手艺其实是制作花灯的精髓。在荣记花灯和南记花灯,这项手艺还只有最初开店的老年掌门人通晓,年轻一辈大多只是负责印贴花纸。藻记花灯的年轻继承人王浩均也表示不如父辈谙熟这项手艺,但长年累月下来,他也可以熟练地编织灯架了。王浩均说,花灯一般分为大灯、中灯和特大灯。作为原料的竹条已经有一个传统的规格,在取竹篾时,需要用一块画有刻度的木板来度量长度。有些竹篾直接取一段,有一些转折处的竹篾则需要在中间折断一个关节,再在关节处用纱纸粘起来。编织时,手艺人双手灵活地在竹条间穿梭,很快就织出一副凹凸有致的骨架。

    贴花纸:画、印、糊 全图吉利

    灯架编好后贴花纸,则是最抢眼的一道工艺了。每户手艺人都设计有大同小异的图案,用来糊在花灯上。这大致是从一个祖师那里学来的。早年,这些图画都是雇佣小孩子用画笔描在纸上的,现在技术进步了,手艺人也把画灯衣的活交给了打印机。花纸也是按照规格和固定图案打印出来,再熬出一锅面糊,把纸糊在灯骨上,一只花灯就做好了。东莞的传统风俗是生了儿子挂花灯,在荣记花灯店内,灯上的图画和字都是:“得中回家”(意为生个男孩回家)、仙姬送子(神仙送个儿子给你)、状元及第(儿子长大读状元)、五子连灯(多生儿子)、子孙满堂、花灯报喜等等。手艺人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花灯的吉利话还是几乎全部关于“孖”。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