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醉金迷斗巧工_民间工艺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民间艺术 > 民间工艺
纸醉金迷斗巧工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字体:??

    望牛墩似乎和牛有不解之缘,今日望牛墩一带有个特别有名的民间风俗,就是七夕的乞巧节,牛郎织女的故事也让这边的人至今还津津乐道。每逢七夕,制贡案,拜七姐,曾经是这里蔚然风行的做法,虽然在解放后有一段时间被中断,但现在又逐渐有恢复的迹象。


用鸡蛋雕刻成的灯笼。

    虽然距离七夕还有两个多月,“七夕贡案”的制作在望牛墩镇已经悄然开工了。今年65岁的黄文正老伯是望牛墩资深的七夕贡案制作人。“小时候看别人做,看着看着自己也去试着动手做,想不到一粘手,就粘了几十年。”黄老伯说,他在1963年正式参与制作了一台七夕贡案,不过随之而来的“文革”却打断了这种民间风俗的延续。“一停就是好几十年哪,改革开放后好长一段时间各个村子里才逐渐恢复了做贡案,拜七姐的风俗习惯。”他说,现在望牛墩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做一台大型的七夕贡案用以在七夕节的时候展出,他也就过来帮忙指导。


当地一些年轻人空闲时也会过来帮忙做一些简单的活。

    他一边说,一边右手捏起指尖大小的一团泥巴,在吹风机上加热,等到泥巴比较柔软了,他的十根手指就在泥巴团上或捏或琢,或搓或揉,时而还用指甲刮一下,不多会儿功夫,一个公仔泥人就出现了。他旁边已经摆放了十来个类似的泥人,“待会儿还要上颜色,还要给他穿上衣服。”黄老伯抬头笑着说了声,然后又重新捏起一团泥巴开始加热。据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现在很少有像黄老伯这样能熟练捏制泥人的艺人了。


一双结满老茧的手和一双双精巧的绣花鞋。 

 

[cms-page-tar]

    民国时曾经有一个叫邓尔雅的东莞民俗学家写诗说:“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东莞纪念七夕之风古来有之,而且还保持着五代时候的原貌,在七月初六晚上祭拜七姐。而据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东莞各地虽然也有这项民间活动,但都不如在望牛墩这么盛,而且在今年的七夕节,广东各地的七夕贡案成品也都将前来望牛墩共同展出。


各种不同角色的公仔。

    虽然一台完成的七夕贡案差不多有一小间屋那么大,但所用材质却基本上是日常物品。泥巴、麦秸秆、米粒、花布、泡沫塑料、鸡蛋壳、大蒜等等,几乎无一不可用,但看似琐碎简单的制作,却又融会了雕塑、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实际上,一台贡案的制作完成,就算合20人之力,差不多也要两个月的时间。“这样一根简单的香蕉,也要经过给麦秸秆染色、剪碎,然后一片片贴到泡沫模型上去这些步骤,一根香蕉就要花一天左右的功夫。”一位姓陈的阿姨说。


黄文正师傅捏出来的水牛和狗,栩栩如生。

    琐碎的功夫活,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手工艺术技能,这也成了一道普通人进入的门槛。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作为传统手艺最后居所的农村,也在各种新鲜文化的渗透下逐渐沦陷。该镇文化站一位姓曾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该镇正在酝酿将七夕贡案制作技术搬到课堂上,下个学期开始,将会有老艺人给镇区几个主要小学教授贡案制作,“恢复小孩子对传统的熟悉,并且逐步培养他们对这个的热爱。”他说,考虑到七夕贡案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将来或许也可能将它商品化,但目前主要是扩大它的影响,使它具有比较大的知名度,这样未来多样发展的空间才会宽裕。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