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月10日从沙田镇获悉,东莞市民间歌曲编辑部工作人员将根据录制的咸水歌录音带和录像片,给这些无“谱”的即兴歌曲写谱,预计明年6月可以完工,今后只要识谱的人就会唱咸水歌了。
2007年,沙田镇咸水歌入选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咸水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并没有专门的人教,目前我们联系上的有10多位老人还会唱咸水歌,如不赶紧采取措施保护就来不及了”,该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王树娟告诉记者,除了拍摄咸水歌纪录片、将老人们聚集起来录音录像、找专门的人给其谱曲外,还在5所公办学校里挑选50名左右学生每周跟老人学唱咸水歌,并于本月底举行首届咸水歌比赛。
很多老人都有这样的手抄咸水歌歌本
咸水歌曾是流行乐
咸水歌,又称疍歌、蜒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等,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以及沿海地区,是长年漂流水上的居民(也就是疍民)的一种歌谣,在疍民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55岁何炳对咸水歌很有感情。“小时候,总是能听到大人在唱咸水歌,路上唱、河边唱、耕地时唱、捕鱼时也唱,简单易懂的调子,再加上每天的耳濡目染,很容易就记住了。”,何炳说,那个时候唱咸水歌是最大的娱乐,也是最流行的音乐,每个人都能唱几首小调。
66岁黄锦玉是沙田咸水歌代表性传承人。1959年学会唱咸水歌后,他和一帮出色的咸水歌手一起,自发组织了咸水歌演唱团体,在本地甚至广州演唱。“1970年以后,咸水歌逐渐没人唱了,我也只好改唱粤剧”,黄锦玉说,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会唱咸水歌,有很多甚至连咸水歌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有他们这一帮六七十岁老人,闲时哼唱几句。昔日传唱咸水歌的热烈景象已不复存在。传统的婚嫁,男女淡恋爱表情达意的唱咸水歌风俗也已消逝了。
[cms-page-tar]
看着歌本,老人可以从头唱到尾
收集到咸水歌分8大类共几百首歌
今年,沙田镇着手保护独有的疍家文化,其中咸水歌是重头戏。4月份,开始收集咸水歌的相关资料,并找到了10多位会唱咸水歌的老人。
“大致分8大类,分别是离别叹、教劝歌、拆字歌、自叹歌、姑妹歌、叙事歌、煽情歌和斗智歌”,一直负责咸水歌收集工作饶旋告诉记者,大概有几百首歌,大部分是情歌,如《十六送情娘》、《十五送情哥》和《十二月望郎君》等。
据悉,咸水歌虽然没有歌谱,但是很多老人手上都有手抄歌词本,目前沙田镇已经收集到3、4本这样的手抄歌词本。每本中有些歌词不同,还有些歌词只有个别字有差别。王树娟说,很多老人年纪大了,记忆力没那么好,歌词记不住,但是照着歌本,几百首歌都能唱出来。
[cms-page-tar]
这样唱歌场景只能在纪录片上看到了
村民当主角拍摄专题片
“在收集文字资料的同时,拍摄专题片也很重要,是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备材料”, 王树娟告诉记者,没有专项资金,专业拍摄人员只有两人,场地的选择、人员的调配、场地的布置、拍摄场面的管理、服装道具的到位等都是问题。听说要拍咸水歌的专题片,镇内会唱的老人都很积极,晚上排练、白天拍摄。除了这些老人外,该镇还挑选了学校的老师、镇内文艺工作者配合拍摄。
一个多星期,共拍摄6个大场景:出门场景、架船出海场景、打渔场景、烧饭场景、田间劳作场景、捕鱼归来场景。小场景共103个,其中每个片段都接近旧时代沙田农民的生活方式。最后剪辑为14分钟,该片放与水乡渔民观看,观看后,众渔民感慨万分,称仿佛又回到过去大海为家,风雨飘摇的那个时代。
[cms-page-tar]
看着歌本,老人可以从头唱到尾
公办学校学生学唱咸水歌
记者了解到,该镇除了拍摄记录片外,还在几百首歌曲内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请老人唱,并制成录像带。王树娟说,东莞市建了一个非物质文化推广数字平台,将这些录像带放在上面,供大家了解。此外,东莞市民间歌曲编辑部工作人员也要了一份,他们将根据这些录像带,请专业人员根据唱腔谱曲,并将其和木鱼歌等一起编成书,流传下去。“这样确实是一种保护措施,不过也给咸水歌制定了一个框架”,王树娟说,咸水歌本来是村民的即兴发挥,曲调高低、速度快慢等都是反映当时心情的一种方式,谱成固定曲后,就没这么灵活了,不过也确实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据悉,该镇还在沙田中心小学等5所公办学校内开设了兴趣班,由目前会唱的老人当老师,教这些学生唱咸水歌,培养后备力量,第一批每个学校平均10个学生,以后逐步扩大。“文广中心和学校联系,确定时间和地点后,用车将会老人送到学校,一般一次一堂课时间,上完后用车将老人送回家”,王树娟说,本月底将举行首届咸水歌大赛,分为老年组和青少年组,届时这些学生也会参加。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