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胜景甲东莞 路桥建设寄宏图_风土人情_中国·东莞
头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风土人情
龙舟胜景甲东莞 路桥建设寄宏图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www.dg.gov.cn   来源:
【字体:??
 万江因境内江河如网而得名,赛龙舟被公认东莞“第一景”,“十二五”将加快路桥建设融入市区

■万江龙舟节的宏大场面 本报资料图片

  万江境内江河如网,“万江”之名正由此来。从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立村,万江迄今已有550年历史。

  万江有三多:河多、桥多、地名多。东莞水道、厚街水道、大汾北水道等10条重要水道流经万江;万江桥、曲海桥、金泰桥等大大小小的桥梁280座;拔蛟窝、流涌尾、水蛇涌等地名多达81个,个个都有来历。

  每年端午,水乡镇镇划龙舟,其中万江龙舟被称为“东莞龙舟第一景”。从清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初一开始划龙舟算起,迄今200多年,万江人固守“五月初一”划龙舟的传统。去年,万江龙舟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名远播。

  万江曾有疍家人聚居

  今年75岁的谭汉新是万江有名的“老掌故”。童年时代的他住在三界坊村,那时他家门前的河道上住的都是疍家人。

  万江的得名,正是与浮家泛宅的疍家人有关。谭汉新说,明朝天顺年间,万江聚集了很多疍家人,他们在水上生活,船泊于陆地岸边,如同租用别人的地方居住,因此万江最早的名字叫“疍家租”。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年),岸上的居民人数超过一万家,万江改称“万家洲”。清嘉庆二年(1797年),鉴于万江基本上形成了“租住”的疍家人与岸上居民共同居住的局面,万江地名改为“万家租”。没多久,根据河涌密布这一地理特点,万江有被命名为“万江租”,此后习称为万江,直到今天。

  谭汉新说,新中国建立后,东莞县政府将散布在万江、虎门、沙田的疍家人组织起来,成立“东莞县渔业公社”,下设渔业大队。一直居住在万江三界坊、村头坊的疍家人,编为“万江渔业大队”,后改为“忠东渔业大队”,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迁往虎门镇。

[cms-page-tar]

  桥梁多堪称“东莞之最”

  据史料记载,万江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人在岸上居住。

  谭汉新说,最早来万江定居的人有几路,其中一路是一些官员眷恋东莞的秀丽山川,任职期满后未回原籍而定居万江。南宋时东莞有个官员叫尹烈,江西人,任职东莞知县期满后,就定居在万江永安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官员们都认为自己是智者,依水而居也许能寄托他们未竟的理想。”谭汉新说,东莞水道、厚街水道、大汾北水道等10条水道都流经万江,水是万江的灵魂。

  不过,水也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明朝立村后万江开始建桥通路,连步桥、青云桥、种德桥都建于明朝。1949年以来,万江先后修建木桥、水泥桥280座,堪称“东莞之最”。

  万江如今仍在建桥。“十二五”期间,万江将紧扣“水”做文章,统筹汾溪河、东莞水道、东江南支流等沿岸的用地开发和环境优化,以市、街道重点工程为依托,构建具有水乡特色的滨水新城。其中,连接华南MALL与南城的跨江大桥,将大大加强万江与主城区的联系。

  赛龙舟已有270年历史

  “初一景,万江租;初二景,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这首东莞本地居民耳熟能详的民谣,是东莞龙舟文化的生动写照。东莞水乡镇镇赛龙舟,万江赛龙舟更是公认的“第一景”。

  谭汉新说,万江赛龙舟是从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的,迄今已有270年历史。万江赛龙舟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时间选择上。其他镇去年可能选五月初一,今年可能是五月初二,时间并不固定,但万江赛龙舟总是定在五月初一。

  去年,“万江赛龙舟”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江赛龙舟由此声名远播。

  ■地名故事

  万江地名全市最多

  据1987年出版的《广东省东莞市地名志》记载,万江有地名81个,为全市最多。

  最“自恋”地名:拔蛟窝。1368年立村,初名“白鸠窝”。清末东莞名士陈伯陶返乡,认为“白鸠”与“拔蛟”同音,自己做了大官,这里又是自己的开源之地,故建议改为“拔蛟窝”。

  最“迷信”地名:水蛇涌。1660年立村,初名金龙涌。传说有白发老翁经过,说金龙数十年得一子,而水蛇一胎就数十条,易名“水蛇涌”可保人丁兴旺。

  最“乌龙”地名:小享。明洪武九年(1376年)立村。立村典礼时,按例要放三炮,不料三门重炮只响了两门,一门成了哑炮,少了一响,“少响”又被误称为“小享”,小享也就成了村名。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    承  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