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和_社区风貌_东莞·南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南城 > 社区风貌
胜和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16-03-31 15:49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一、基本情况

胜和社区位于南城街道北端,东部与新城社区相连,西部部分地域跨越东江支流(厚街水道)和万江街道接壤,南部与元美社区毗邻,北部和莞城街道连接。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和南城街道办事处均坐落该社区地域内。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恬一、恬二、联一、联二、上边甲、大篁村、陈屋栏、塘贝、大朗、簪花岭、元岭、鸭仔塘、蚝一、蚝二、蚝三、蚝四、红山等17个居民小组。2015年,户籍人口约6700人,外来暂住人口约2万人,是南城最大的社区。

二、社区历史

1951年2月,从篁村乡析出鸭仔塘、水围和涌(后更名为“恬甲”)、新围、房屋桥、卖绞地、大地塘、王屋地(以上村坊后更名合称“联益”)、上边甲、大篁村、陈屋栏、骆屋、塘贝、大朗、簪花岭、元岭11个自然村,成立胜和乡。

1962年,蚝岗从莞城划归胜和生产大队。其时,胜和生产大队辖恬一、恬二、联一、联二、上边甲、大篁村、陈屋栏(含骆屋)、塘贝、大朗、簪花岭、元岭、鸭仔塘、蚝一、蚝二、蚝三、蚝四16个生产队。

1999年8月,胜和村的16个生产队更名为16个村民小组。

2003年4月,胜和村村民委员会更名为“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辖16个居民小组。

2006年9月,增设红山居民小组,共辖17个居民小组。

胜和社区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被考古学家誉称为“珠三角第一村”的蚝岗贝丘遗址,5000年前已有古人类在这一带聚居。东莞有文献记叙的第一个历史名人、五代十国南汉名臣邵廷琄是仁寿里(在今恬甲)人。南明隆武朝的吏、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苏观生,是蚝岗苏氏第十四世孙。清代东莞最后一个进士、安徽提学使,着作等身的文化名人张其淦是恬甲人。

1978年以前,胜和是一个由分散的众多自然村组成的城郊农村,村民以从事集体农业劳动为主业,以炮竹烟花加工和竹器编织为副业。地处西部的蚝岗、鸭仔塘、恬甲、上边甲、联益等自然村属冲积层平原地带,多水田,以种植水稻、黄麻、蔬菜为主;地处东部的大朗、大篁村、塘贝、陈屋栏、元岭、簪花岭等自然村属丘陵地带,多是旱地、坑田,除部分能种植水稻、蔬菜、黄麻外,以种植甘蔗、番薯、木薯、花生为主。

三、社区发展

改革开放后,东莞市新城市中心区的发展给胜和带来机遇,莞太路居中,运河东路居西,东莞大道居东,自北向南贯通全境,体育路、建设路,鸿福路、鸿福西路由东至西横贯胜和,胜和路、元岭路、簪花路、塘贝路、银丰路等构建胜和城市化的格局,街道总长19公里多(村道不计在内)。标志性建筑物有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东莞市体育中心、东莞海关大楼、东莞市国际会展中心、玉兰大剧院、东莞市邮电大楼、五星级的银城酒店、国际会展大酒店,三星级的东莞山庄酒店。由联益、恬甲村民小组自建的银丰路,聚合60多家各省风味的餐饮业,被誉为不夜天的“中华风味美食街”。小区和小组两级兴建有众多的综合楼、商住楼和住宅小区。胜和社区在不断建设中,荣获“东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社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东莞市平安社区”、“东莞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东莞市调解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5年,胜和居委会和居民小组集体总收入为1.6853亿元,两级纯收入为1.3196亿元。居委会和居民小组两级总资产为12.68亿元,净资产为11.3亿元。至2015年底,辖区内开办的工商经营户共3125间,推动了社区的商业繁荣。

联系电话:22410512传真号码:22413990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