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林业科技信息网
森林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 林业科技信息网 > 科普专栏 > 森林文化

东莞生态文集(林科所篇)之网藤蕨的启迪

    网藤蕨(Lomagramma matthewii)是蕨类植物中极少数攀援的种类,因叶脉在主脉两侧联结成网状,植株攀援,故而得名。早在1930年,我国着名的蕨类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在广东北部的连县采集到网藤蕨的模式标本。

    网藤蕨喜生于潮湿沟谷的林下石壁或树干上,因其要求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迁地保育不易成功。在受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干扰日益严重的境况下,网藤蕨被列为中国蕨类植物重要濒危及稀有种。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位于郁郁葱葱、山水叠翠的大岭山森林公园内。迄今为止,网藤蕨在东莞的分布仅见于东莞市林业科学园内,而且种群数量稀少。当市林科所的研究人员在做园区的植物资源调查时,仅在偏僻潮湿的沟谷处发现了1株网藤蕨活体。这株仅存的网藤蕨攀援于一棵小树的树干上,长势旺盛,羽状叶向四周伸展,姿态略显恬静优雅,令在场的研究人员惊喜之余,不由自主地啧啧称奇。

    时间追溯至1958年,“大跃进”严重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国民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和加剧,再加上天灾因素,最终导致了席卷全国的大饥荒。当时,下放到大岭山林场的干部、知青和农民共200多人,缺少粮食让这些林业人想到了靠山吃山,毅然上山采摘蕨菜(蕨类植物蕨还处于卷曲未展时的嫩叶)作为赖以充饥的食物。与此同时,大岭山林场邻近的水朗、大塘、大片美以及百花洞等公社的村民眼看山上找到可以吃的植物做活命粮,男女老少亦都纷纷效仿上山采摘。在那时,天还不亮,采摘蕨菜的人便要摸黑上山,天亮就能走到山上,正好采摘。然而,时间一长,这种近乎掠夺性的采摘便导致蕨菜资源日渐枯竭。为了活命,村民继续向土地更深处要口粮――挖蕨根。因为蕨根长在土层深处,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是没法挖起来的。于是,年富力胜的男女在山野的向阳地带挖蕨根,老人和小孩转而到湿润沟谷采摘一些其他蕨类植物来补充食粮,首当其冲的便是网藤蕨了。其实,网藤蕨的嫩叶比其他蕨的口感要逊色得多,采摘也较为费时费力。对于攀附在树干或石壁上的网藤蕨,贪玩的小孩都会“野蛮”地整株撕扯下来,然后慢慢捡摘嫩叶。网藤蕨为此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残。

    时光荏苒,大岭山林场在往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依靠造林和伐木经营的传统时期,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生态环境,影响了网藤蕨的生存和繁殖。直到1999年,东莞市政府深刻意识到森林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建设宜居生态绿城中无可代替的特殊价值,率先开始林业生态转型,实行封山育林。从此,国营林场不能再砍树了,大岭山林场的生态环境得到基本好转,网藤蕨的重新发现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每当阳光透过林冠照进宁静的沟谷,映出网藤蕨斑驳的倩影,不禁让人蓦然回首当年村民漫山遍野采摘蕨菜度过艰苦岁月的一幕。时过境迁,这株见证着林场时代几度兴衰与峥嵘的稀有植物,俨然已成为老一辈工人忆苦思甜,珍惜拥有的一笔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