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林业科技信息网
森林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 林业科技信息网 > 科普专栏 > 森林文化

东莞生态文集(林科所篇)之积本求原――东莞民俗植物收集

    东莞位于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相传位于广州之东,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历史上是森林茂密的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举凡采食、医药乃至交通,都和植物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原本与当地人民衣、食、住、行,甚至礼仪和宗教信仰有关的民俗植物逐渐被现代制造品代替和淡忘。千百年来积累的民俗植物文化和当地传统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这种文化包含着祖先的生存智慧,更体现了一种生态和谐的人类文化,并在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给予了现代人一种启示。因此,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民俗植物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莞草

    又名咸水草、三角草、短叶茳芏,耐碱性较强,对土壤选择不严,淡水田和沿海咸水田均可种植。

    东莞盛产莞草,其中以厚街涌口村最为着名,另外,道?、虎门、莞城、望牛墩等五个镇(街)也盛产优质莞草,以此形成东莞草织的主要产区。上世纪80年代以前,莞草曾是乡民的“衣食父母”,在广东的出口产品中,草席不逊于蚕丝。直至1983年,涌口千余亩草田全改成了香蕉地,防咸蓄淡,莞草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绝迹;塑料制品的发展给了草席最致命的一击,草织产品完全被其取代,东莞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草织业,被逼停产。

    现在,野生莞草已经难以觅其芳踪。水草时代的消失,意味着一个农耕社会的远去,也成为了时代文化的象征,莞草的记忆渐渐成为从老一辈人的口里复苏的传奇。2007年,东莞厚街镇莞草编织技艺位列东莞市首批3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同时亦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的只有一个,留住东莞的名字。

    莞香

    常用名土沉香,别名白木香、女儿香,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和我国特有而珍贵的药用植物。莞香是由于本种树干损伤后被真菌侵人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以沉于水底者为上品,故又名沉水香、土沉香,土沉香之所以后来叫莞香与明代东莞大规模种植土沉香密切相关。

    莞香浑身是宝,经济价值极高。除用作香料之外,莞香还能驱蚊灭虫,避疫消疾,净化空气。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名闻全国,是上贡的佳品。

    明代广东就有由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组成的四大着名圩市,其中以东莞寮步的香市最为兴旺。据《广东新语?香语》记载:“莞人多以香起家,当莞香盛时,发售逾数万金”,莞香与莞草、莞盐并列为历史上影响东莞国计民生的三大产业。解放前后,莞香遭滥砍滥伐,数量大幅减少甚至频临灭绝。近年来,作为莞香的特产地,东莞大力扶持莞香种植业的发展,被誉为东莞“精神香火”的莞香将再度风靡莞邑大地。

    水松

    我国着名的活化石,现仅在我国南方有少量幸存,属中国特有的珍稀孑遗树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远古时期,东莞水乡,埔田区曾有大面积的水松,2006年1月,在东莞横沥镇田饶步生态园,发现被抽干湖水的湖底下埋藏着近两百亩的古水松根。虽然历经几百年的流水侵蚀,古树根至今仍未腐化,绵延一大片,场面极为壮观。据记载,这二百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早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经有商人经过勘测发现饶步村的水松根资源,成立了水松根加工厂,专门加工水壶塞、药瓶塞。

    木棉

    别名英雄树、攀枝花。木棉花的花型较大,木棉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其他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没长出叶就已开花,不须绿叶衬托,深红色的花朵跃然而热情地把火红绽放挂满枝头,非常壮观,所以又被称为“英雄花”。

    木棉除了观赏价值高,它的花、皮、根均有药用价值。在广东,人们把拾来的木棉花用小绳串起,挂在墙上晒。晒干了的木棉花煮粥或者煲汤,可以解毒清热驱寒去湿;木棉皮煮水也有清热、利尿、活血、消肿、解毒等功效,对慢性胃炎、胃溃疡、泄泻、痢疾等有显着疗效。外用木棉皮可治腿膝疼痛、疮肿、跌打损伤等。过去民间喜用木棉的棉絮用作填充枕头,松软有弹性,近年已少见。

    米碎花

    别名虾辣眼、大岗茶(广东)、矮茶(广西),以根及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敛疮的功效,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外用治烧烫伤,脓泡疮。

    米碎花在东莞作为一种茶叶,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当地人将其枝叶晒干或烘干后即可泡水饮用,认为其具有消暑、预防感冒等功效,长期饮用有益身体健康。因为其资源丰富、制作工艺简单,当地人以自制为主,至今未见有商品化生产。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今饮用岗茶的习俗已淡出人们的生活。

    苹婆

    别名凤眼果、七姐果、富贵子,树型高大。苹婆的种子大如鸽卵,由红色天鹅绒般的果荚包裹,熟透开裂时,好似凤凰鸟睁开眼睛,故有“凤眼果”之称。因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民间有以该果来祭祀的风俗,故又名七姐果(另有一说是指假苹婆的果实)。而原名苹婆,因苹与贫同音,人们忌讳,故亦有反其义而称之为“富贵子”,取其好意头。

    苹婆树冠宽阔,树姿优美,遮荫性能好,适于作园林绿化树或行道树;其木材坚硬、纹理直,可作农具和家具用材;树液中所含的树胶,是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树皮纤维可代麻;果荚可入药,能治血痢、疝痛、翻胃吐食等症;种子煮熟后味如板栗,富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珠三角亦用作?肉作菜,为一味佳肴。

    假苹婆

    别名赛苹婆,假苹婆与苹婆同科同属,极为相似,真假苹婆都是华南的本土树种,古人先知道了苹婆,后来发现一种与其很像的树,遂在前面加个假字为其命名。

    四五月间,假苹婆枝头就会开出串串粉红色、五角星形的花朵。而在七夕时节,殷红的果荚裂开,黑色的种子露出来仍会一直挂在枝头,不少人都会误以为假苹婆开着满树红花。假苹婆的种子稍小于苹婆,而苹婆的花形如同小小灯笼,可与假苹婆五角星形状张开的花朵区别开来。

    七姐诞也会用假苹婆果实代替苹婆果实作为祭祀用品,故假苹婆也有七姐果之称,该果煮熟后与苹婆味道类似,是树林内鸟类常吃的食粮。

    余甘子

    又名油甘子,是多用途的经济树种。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又名喉甘子,庵罗果,牛甘果等。余甘子果用糖水或盐水浸渍,制成果酱、蜜饯,具有清热降水、凉血降压、止咳、止痛、止痢的功能。根、叶亦可供药用。树皮含单宁22%。种子可榨油。木材坚硬可作农具、家具等用材。

    余甘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水果,果实营养成分高,被卫生部列入“即是食品又是药物”的名单,也被联合国卫生组织制定为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保健植物之一。

    棕叶芦

    别称莽草、棕叶草、大棕叶芦,在亚热带地区随处可见,常簇生成丛,一兜可长数十支。

    棕叶芦根系极其发达,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低。叶片味道清香,人们常用其叶裹粽,故俗称粽叶。新鲜粽叶都是青青的,放置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有经验的人家会把粽叶泡在水中保存,或将其悬挂晾干,待食用时在放到水中复原,以保持粽叶的颜色。此外,棕叶芦的秆高大结实,可作篱笆或造纸;干花序可作扫帚及刷子,故名扫地草。

    乌榄

    别名木威子、黑榄,是华南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还是华南特产果树,果实是一种加工型水果。据《元一统志》记载:“乌榄,类如橄榄,稍长,色黑,以温汤沃之熟乃可食,其仁可荐茶,一名木威子。”

    乌榄浑身是宝。生乌榄需放进热水中,待泡熟后才能吃;另浸入浓厚的盐水里,数天后即可以当咸菜了。如果要作榄角,则用线把它分成两半,中塞幼盐腌制。若把它去核舂烂制成块状或调成浆状,则叫做榄糕和榄酱。此外它还可以榨油之用。榄核椎开取其仁,便是“榄仁”,是制糕饼的高级馅料之一,广式中秋月饼中的“五仁”,其中便有它的一分。

    莞人喜以自制的酱料佐餐,东莞谚语有云:“乌榄白榄松柏朗,番薯芋仔马蹄岗”。大朗以榄酱炒饭,为家乡特色菜。榄角蒸鱼嘴、豆酱蒸鱼嘴,不仅人见人爱,亦能降血压,以乌榄为原材料制成的咸榄更有“东莞三宝”的美誉。

    金毛狗

    别名黄毛狗、猴毛头,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体形似树蕨,根状茎平卧、粗大,端部上翘,露出地面部分密被金黄色长茸毛,状似伏地的金毛狗头,故称金毛狗。

    “金毛狗”根状茎富含淀粉,战争年代和饥荒时期,靠山的人们都会准备几块,剥去外皮煮熟后就能用以充饥。另外,其根状茎入药时称金毛狗脊,具有补肝肾、强腰膝、除风湿、壮筋骨、利尿通淋等功效。茎上的绒毛还是刀伤止血的特效良药,以前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民间就用其毛来止血。

    水翁

    又名水榕,常绿乔木。在东莞,相信许多莞人对水翁树并不陌生。从水乡片的河岸涌边到山区片的山溪小涧,都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水翁树。目前,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的水翁林分布在东城区的大王洲、大岭山森林公园的鸡公仔以及清溪林场的杨桥坑等地。

    水翁干燥幼嫩花蕾俗称水翁仔,水雍花,水榕花,端午节前后摘取带幼嫩花蕾的花序作为茶饮料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祛湿消滞,用于夏天感暑食滞所致的发热、咽干、口渴脘胀或呕吐泄泻,为广东凉茶廿四味的一种成份。由于独味单方,制作简单,采摘以后晒干贮藏的时间越长越好,水翁花茶成为不少人家中备用良药。

    薯莨

    别名山猪薯、山羊头、染布薯。块茎形状多样,通常为圆柱形或块状,有时分枝,表面棕黑色,内部红色,干后铁锈色

    薯莨可用作染料,染棉、麻织物和鱼网、渔衣等,而煮汁染丝绢为薯莨绸,也称拷绸,是一种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于岭南的独特夏装服装面料,由于该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的特点,特别受到沿海地区渔民的青睐。60年代初期,穿着薯莨布衣服曾风靡一时。

    樟树

    别名香樟,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樟树树型高大,树龄成百上千年,可称为参天古木,通常作为乡村风水林的品种。树干有明显的纵向龟裂,极容易辨认。据说因为樟树木材上有许多纹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所以就在“章”字旁加一个木字做为树名。

    樟树全株具有樟脑般的清香,可驱虫,而且永远不会消失,枝叶可提取樟脑、香料和药品。民俗中女儿出嫁时,都要有樟树箱、床等家具作陪。樟树也是木雕的最佳树种之一,木雕艺术品如佛像等大多是用樟树作为原料雕刻的,显得古色古香,深受人们的喜爱。

    茅根

    又名茅草、白茅草、白茅根。6月采根,剥去皮毛,生嚼,其汁甘甜,东南亚地区常用其煮水作为凉茶售卖。《现代实用中药》中指出,茅根有“缓和营养利尿、清凉剂,治热性病口渴,并有止血作用”,能“补中益气,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治吐血,诸出血。”

    茅根粥乃是莞邑的特色粥品。茅根粥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还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它在广东粥品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所谓茅根粥,就是在米中加入茅根、玉竹、马蹄、黄豆等材料一起熬制成粥。茅根、玉竹本就十分清甜,所以无需加糖,粥味已清甜润喉。这些食材又有清热润肺的功效,所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喉咙痛,声音哑,一碗搞掂?。感冒了吃白粥,上火了吃茅根粥。”以往东莞还是满眼是农田的时代,家家户户都会自己煮茅根粥。如今,这传统已日渐式微。究其原因,还是城市的发展,农田的消失,茅根的减少。但,茅根粥所承载着的莞邑传统记忆是无法被遗忘和被替代的。 

    桂木

    别名狗果树、红桂木、大叶胭脂,桑科常绿乔木。肉质聚花果,近球形,直径2~3厘米,幼时被锈色小柔毛,熟时近秃净,平滑,黄色或红色。桂木的果实长得有点像狗春袋,因而也称之为狗果或者狗囊子,民间取其作果食。

    熟透的狗囊子酸甜可口,还有点梅子的香味,可以生食、糖渍或用为调料。果根均可入药,果实切片晒干后称为桂木干,具有清热开胃,收敛止血的功效。木材可供建筑使用。

    滇刺枣

    又名毛叶枣,印度枣,鼠李科枣属常绿小乔木,东莞当地称为“宝衲”,可用作祭祀果品。人们现在熟悉的台湾青枣就是由滇刺枣多代改良选育而成的优良水果品种。

    滇刺枣果实营养丰富,脆甜可口,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钙、磷、维生素B、胡萝卜素、烟酸及少量的核黄素等,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滇刺枣还是一种多用途植物,除供饲养紫胶虫及作蜜源树外,果干、种子、叶片、根液、根皮等全株都有药用价值。

                                                                                                                                                                                                                                                                                                                    


??